“翻译互助小组”的顺利运转,为夏小雨带来了相对稳定的额外收入,也让她初步尝到了整合资源、团队协作的甜头。但她并未满足于此。她像一只敏锐的猎豹,始终在校园这个生态圈里,搜寻着下一个潜在的“猎物”。
机会出现在期中考试前后。图书馆一座难求,自习室里灯火通明,空气中弥漫着咖啡(少数条件好的学生才能享用)与焦虑混合的气息。夏小雨经常能听到同学们的哀叹:
“王教授的古典文学史笔记谁有?我上次课打盹了,完全没跟上!”
“这高数习题也太难了,答案解析就写个‘略’,略什么略啊!”
“现代汉语的知识点太零碎了,要是有个提纲就好了!”
尤其是那些从农村、工厂考上来,基础相对薄弱,或者学习方法不得当的同学,面对繁重的课业和激烈的竞争,更是显得力不从心。夏小雨自己虽然学得轻松,但也深知系统化梳理和重点提炼的重要性。
一个念头如同电光石火般闪过脑海:**学习资料!**
她回想起自己备战高考时,凭借超越时代的逻辑思维和归纳能力,将庞杂的知识点梳理成清晰易懂的思维导图和知识树,这才有了后来的高分。如果将这些学习方法应用于大学课程,整理出针对性强、重点突出的笔记和习题解析,会不会有市场?
这个想法让她心头一热。相比于翻译需要较高的语言门槛,学习资料的需求面无疑更广,几乎覆盖所有学生。而且,这更像是一种“知识分享”和“学习互助”,在性质上比纯粹的有偿服务更容易被接受,也更能发挥她“高考状元”这块金字招牌的隐性价值。
说干就干。她没有声张,而是利用晚上哄睡薄夏后的时间,在灵泉空间那静谧而精力充沛的环境加持下,开始着手整理她的第一份产品——《古典文学史(上)核心知识点与脉络梳理》。
她摒弃了传统笔记的流水账模式,而是采用树状图和表格的形式,将纷繁复杂的文学流派、作家、作品、艺术特色清晰地勾连起来,标注出历年考试的高频考点和易错点。在整理过程中,她甚至融入了一些后世常见的记忆技巧和对比分析方法,使得整份笔记不仅全面,而且极具启发性,能帮助使用者构建起清晰的学科框架。
内容成型后,载体成了下一个问题。直接用普通稿纸手抄,显得太廉价,也容易被人轻易复制。她想到了空间。那方寸之地除了灵泉和黑土,似乎对放入其中的物品也有微弱的温养作用。她尝试着将一叠普通的白纸和一瓶廉价的蓝黑墨水放入空间角落。
几天后取出,她惊讶地发现,纸张的质地似乎更加柔韧细腻,不易破损;墨水的色泽也愈发沉稳,书写流畅,且字迹干涸后带着一种不易晕染的质感。这简直是意外之喜!
她选用了一支钢笔,以极其工整、仿佛带着一丝印刷体般规范的字迹,开始誊抄整理好的笔记内容。每一页都布局合理,条理分明,关键处还用红笔做了醒目的标记。最终成稿的“笔记”,虽然仍是手写体,但观感上已远超普通学生的课堂记录,更像是一份精心编纂的内部学习资料。
第一批,她只制作了十份。如何销售是个问题。不能再像翻译那样被动等待,需要主动出击,但又不能太过招摇。
她想到了孙薇、王建国和李秀兰。这三位既是翻译小组的成员,也是各自系里人际网络中的节点。她将十份笔记分给他们三人,简单说明了内容和意图,请他们“帮忙在相熟的同学间问问,有没有人需要参考一下,收取一点纸张和笔墨的成本费,两毛钱一份。”她刻意淡化了商业色彩,强调是“成本费”和“参考”。
两毛钱,对于大学生来说,不过是一顿早饭或者几张稿纸的钱,完全在可接受范围内。
效果是爆炸性的。
首先是在中文系内部。一位从孙薇那里拿到笔记的同学,原本只是抱着试试看的心态,结果翻阅之后惊为天人,立刻在宿舍里传阅开来。
“这笔记神了!一下子就把唐宋八大家的关系理清了!”
“你看这里,对比了李白和杜甫的创作风格,太清晰了!”
“这比我自己啃书本效率高多了!才两毛钱,太值了!”
口碑如同病毒般在中文系低年级学生中扩散。不到两天,十份笔记被一抢而空,甚至还有闻讯而来的同学追问还有没有。
夏小雨心中大定,立刻投入第二批的生产。这次,她增加了份数,并且开始整理第二门课程——《高等数学(一)重点题型解析》。她将常见的题型进行分类,每一类都总结出核心解题思路和步骤,并配以详细的例题解析,直击学生痛点。
“状元笔记”的名声不胫而走。夏小雨“高考状元”的身份被再次提及,并且与这份高质量的学习资料紧密联系在一起,形成了强大的品牌效应。同学们潜意识里认为,状元的学习方法和总结,必然是高效而权威的。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