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寒料峭,京都大学图书馆的阅览室内却暖意融融,弥漫着旧书页和墨水混合的沉静气息。夏小雨坐在靠窗的老位置,面前摊开着一本厚重的英文原版《宏观经济学原理》,手边的笔记本上已密密麻麻写满了娟秀的批注和翻译草稿。薄夏被妥帖地安置在张奶奶家,这让她拥有了难得完整的大块学习时间。
半年的蛰伏与观察,让她对这座最高学府的资源分布和潜在需求了若指掌。她清楚地看到,随着上面政策吹来“对外开放、引进学习”的暖风,各种外文期刊、学术着作开始更多地出现在图书馆的书架上和教授们的书单里。然而,对于大多数习惯了俄语环境,或是英语基础薄弱的师生而言,这些承载着外界信息的铅字,无异于天书。语言,成了一堵无形的墙,阻碍着知识与信息的流通。
一个念头在她心中酝酿已久,如今已趋成熟。
这天下午,她没有直接回小院,而是拐进了中文系宿舍楼下的布告栏角落。这里贴着各式各样的通知、讲座预告和寻物启事,是校园信息流动的一个毛细血管节点。她左右看看,趁无人注意,迅速用图钉将一张裁剪整齐、字迹工整的小纸条钉在了布告栏一个不那么起眼的下方位置。
纸条上简洁地写着:
**“外语资料翻译(英/日/德/法等),助力学术研究。价格面议,质量保证。联系人:中医药学系77级 夏小雨。(课后时间可询)”**
没有夸张的宣传语,甚至带着几分学生气的朴拙,但核心信息明确。基于自身能力的考量——末世的各种任务积累让她对各国的语言掌握很是娴熟,加之这半年来借助灵泉水提神醒脑、增强记忆力的暗中辅助,她早已将原主遗留的外语底子夯实并提升到了远超同龄人的水平。
留下联系方式后,她心中并无十分把握。这毕竟带有一定的风险,虽然比去鸽子市摆摊要隐蔽得多,但“有偿服务”在校园里仍属敏感地带。
然而,需求的缺口远比她想象的要大。
仅仅过了两天,刚下课,她正在整理笔记,走廊响起了迟疑的敲门声。
来者是物理系的一位年轻讲师,姓赵,戴着厚厚的眼镜,手里捏着一本薄薄的英文期刊,脸上带着几分窘迫和急切。“夏小雨同学?请问……是你在做翻译吗?”他压低声音问道。
“赵老师您好,是我。”夏小雨回答。
赵老师搓着手,有些不好意思:“是这样,我急需了解这篇论文的核心内容,是关于半导体材料的最新进展,可我这英语……看个摘要都费劲。图书馆的李老师私下跟我提了句,说你可能接这个活,我就冒昧来了。”
夏小雨接过期刊,快速浏览了一下那篇题为《硅基异质结外延生长技术新探》的论文,专业词汇很多,但整体结构清晰。“赵老师,这篇论文专业性较强,我需要查证一些术语。您大概需要全文翻译还是核心内容摘要?”
“摘要!摘要就行!能把主要观点、实验方法和结论说清楚就好!”赵老师连忙说,随即又忐忑地问,“这个……费用怎么算?”
夏小雨心中早有盘算,她报了一个按字数计算的、远低于校外专业翻译机构,但对于学生来说又颇具吸引力的价格。“您看可以吗?”
赵老师显然觉得这个价格十分公道,甚至有些意外之喜,立刻点头:“可以,可以!太感谢了!”
接下第一单生意,夏小雨不敢怠慢。当晚,在饭后把孩子哄睡后,就拿出期刊,集中精神,调动起全部的语言储备和逻辑分析能力。灵泉空间带来的精力加成让她能够长时间保持高度专注,那些复杂的专业句子在她脑中仿佛自动拆解、重组,化为流畅准确的中文。遇到不确定的术语,她便凭借记忆,对照着从图书馆借来的几本外语科技词典和专业书籍进行核实。
仅仅两天后,一份字迹工整、术语准确、逻辑清晰的论文摘要译文就交到了赵老师手中。赵老师仔细阅读后,脸上露出了如释重负又惊喜万分的表情:“太好了!夏同学,你这翻译水平真高!抓住了精髓,比我自己硬啃强太多了!以后有类似的资料,我还找你!”
首战告捷,口碑开始在少数急需帮助的教师和研究生中间悄然流传。夏小雨的“业务”范围逐渐扩大,从论文摘要到会议通知,从仪器说明书到国外学者来信,甚至还有一位老教授想翻译几首英文诗歌。
她严格遵守着自己定下的规矩:交易低调进行,接单量力而行,确保质量和速度。赚取的报酬,她仔细收好,一部分用于改善她和薄夏的生活(偶尔买点肉、蛋,给薄夏添置新衣),另一部分则默默存起来,作为她未来计划的基金。
然而,一个人的精力终究有限。随着找上门来的任务越来越多,夏小雨开始感到有些力不从心。尤其是一些篇幅较长的资料,需要投入大量时间,这与她本身繁重的学业和照顾薄夏的责任产生了冲突。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