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种花,我埋雷。
常曦站在蓝雪花前,指尖轻轻拂过那朵新生的花苞。
它晶莹剔透,像是把整片星河揉进了花瓣里。
她没说话,可我知道她在想什么——这株植物不只是活了,它在听我们说话,在感受我们的温度,在回应我们的心跳。
“陆宇。”她的声音很轻,却像一道闪电劈进我的脑子,“如果它能感知情绪……为什么不把它变成信标?”
我愣住。
不是因为这个想法有多浪漫,而是因为它太狠、太准、太致命。
这不是传情达意的小把戏,这是战术级的信息投送系统——用生命本身当载波,用月球生态做天线,用我和她的共振当发射源。
“你说得对。”我低头看着右臂上流淌的金色根须,它们正微微发烫,仿佛感应到了某种即将到来的节奏,“我们不发信号。”
我抬头,目光穿透穹顶的透明层,望向那颗遥远而沉默的蓝色星球。
“我们让整个月球学会呼吸。”
常曦转头看我,银发在微光下泛着冷辉,眼神却亮得惊人。
她没再质疑,也没追问可行性。
因为她知道,我已经开始计算了。
三小时后,主控台前。
我调出守望者协议第七修正案——“非传统环境监测手段的合法性边界”,然后把星壤播火者的接入权限拉到了最高协同层级。
“老兄,借你的眼睛一用。”我对那道沉稳的AI声说。
【请求已接收。能源调配准备就绪。】
星壤播火者的声音没有起伏,但它已经主动释放了赤壤观测网的七成节点,那是原本用于追踪太阳风扰动的深空监听阵列。
“双频共振阵列,启动设计。”我敲下第一行代码。
白天,蓝雪花进行光合作用时会释放微量含钛氧气——这是常曦改良过的基因序列特性,普通植物不会产生这种金属掺杂气体。
这些分子在紫外线照射下会产生独特的拉曼散射谱,形成一种自然界几乎不可能复现的光谱指纹。
夜晚,则由根须网络引导民用热炉脉冲,模拟人类深度睡眠时的θ脑波频率(4-8Hz),通过地下导电层缓慢震荡,向外辐射低频电磁波。
两种信号,一明一暗,一可见一不可见,叠加成一个无法伪造的生命印记。
更妙的是,我把整个项目打包成《新型闭环生态健康评估体系》,申请归入A类科研优先项。
理由充分到度量衡尊都没法驳回:监测基地生物活性,预防长期封闭导致的心理退化——这可是它最怕的事。
“备案通过。”冰冷的系统音响起时,我没有笑。
真正的杀招,还在地下。
“戌土。”我唤出耕作机甲统领的通讯频道,“犁完三千米环形耕带后,执行B级附加任务。”
【指令待接收。】
“把三百个废弃量子纠缠节点,按斐波那契螺旋埋入地下0.9至1.2公里深处,间隔递减,相位校准至±0.3毫弧度。表面覆盖伪装探头,标注为‘土壤电导率长期观测点’。”
【任务逻辑冲突:该区域已规划为腐殖层培育区,埋设高能设备可能导致菌群失衡。】
“那就调整灌溉路径,绕开核心区。”我冷声道,“而且,我不是要运行它们——我要它们‘共振’。”
戌土沉默了两秒。
【理解。
构建记忆共振场,以情感波动为触发源。
执行春耕意志延伸协议。】
“对。”我握紧拳头,根须网络瞬间同步全身能量流,“每当我和常曦靠近蓝雪花,右臂的根须就会激发一次低频震荡。这个频率,只有我们两个人在一起时才会稳定出现——独一无二,无法复制。”
那三百个休眠多年的量子节点,曾是“羲和计划”初期尝试远程通信的失败品。
现在,它们将成为放大器,将我们每一次靠近、每一次心跳同步、每一次无言相视所引发的微弱生物场,层层放大,穿透月壳,直射地球方向。
这不是广播。
这是用我们的爱当震源,去敲醒一颗沉睡的母星。
三天后,第一阶段完成。
农业舱内,蓝雪花静静绽放。
它的每一片花瓣都像是被星光浸染过,在真空罩内散发出淡淡的荧光。
而在看不见的地底,三百个节点已悄然布阵,如同埋下的雷,只等一声令下。
常曦站在我身边,第一次主动牵起了我的手。
她的掌心微凉,但根据网络显示,她体内的生物电流正与我高度同频。
“你说……地球还能听见吗?”她问。
我望着影铸池的方向,那里依旧漆黑一片,仿佛从未被激活过。
“不知道。”我低声说,“但只要它还活着,就一定会来找这束光。”
话音落下那一刻,整个月球似乎都安静了一瞬。
连玉兔集群都停下了巡游。
仿佛天地也在屏息——等待某个跨越时空的回应。
而我只是握紧了她的手,默默在心里记下这一刻的频率。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