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7年9月4日,上海外围88师集结点。陈砚跳下火车,脚刚落地就踩在一片松软的泥土里——泥土里还掺着碎布和弹片,远处的天空被炮火染成了暗红色,密集的枪声像炒豆子一样响个不停,偶尔有炮弹呼啸着掠过头顶,落在远处的田野里,炸起冲天的泥土。
“这就是淞沪……”王锐跟在后面跳下来,声音发颤,手里紧紧攥着物资清单,眼睛里满是震惊——他从未见过如此惨烈的景象,远处的战壕坍塌了一半,露出里面的尸体,有的还保持着射击的姿势,苍蝇在周围嗡嗡盘旋,透着一股绝望的气息。
赵铁柱皱着眉,把汉阳造握得更紧了,苗家汉子骨子里的血性被激发出来,却也带着几分凝重:“他娘的,鬼子的炮火真猛!俺们这就上前线?”
陈砚没说话,目光扫过集结点——到处都是穿着不同军装的士兵,有中央军的黄呢子军装,有川军的灰布军装,还有像他们一样的黔军,大多装备低劣,脸上带着疲惫。不远处,88师的军旗插在一个高地上,蓝色的旗帜在硝烟中猎猎作响,旁边站着几个穿着笔挺军装的军官,正对着地图指指点点。
“先去报道。”陈砚深吸一口气,压下心里的震撼,“王锐,你拿着咱们的编制文件,跟我去88师师部;赵铁柱,你带着弟兄们原地休整,看好物资,别让其他人乱动咱们的枪;李老栓,你帮着照顾马三和刘二,别让他们伤口再恶化。”
“俺记住了!”赵铁柱和李老栓齐声应道,开始组织士兵在火车旁搭建临时休息点,士兵们虽然紧张,但有了之前火车遇袭的经历,动作还算有序,没有乱作一团。
陈砚和王锐拿着文件,朝着88师师部走去。师部设在一个废弃的村庄里,几间还算完整的瓦房被改成了办公室,门口站着两个背着冲锋枪的卫兵,军装笔挺,皮鞋锃亮,看到陈砚和王锐走来,眼神里满是轻视——陈砚的灰布军装沾着泥土,王锐的长衫下摆还破了个洞,两人的草鞋更是让卫兵皱起了眉。
“干什么的?”左边的卫兵拦住他们,语气生硬,手按在冲锋枪的扳机上,“师部重地,不是什么阿猫阿狗都能进的!”
“我们是黔军3营的,来向88师报道,这是编制文件。”陈砚递过文件,语气平静,没有因为卫兵的态度而生气——他知道,在嫡系眼里,他们这些“草鞋兵”就是不入流的。
卫兵接过文件,翻了翻,又上下打量了他们一番,才不情不愿地喊:“刘副官!有黔军的来报道!”
没过多久,一个穿着黄呢子军装、戴着圆框眼镜的军官走了出来,约莫三十岁,皮鞋擦得能反光,手里拿着一根文明棍,走起路来昂首挺胸,下巴抬得老高,正是88师副官刘彪。他接过卫兵手里的文件,扫了一眼,嘴角勾起一抹嘲讽的笑:“黔军3营?陈石营长是吧?你们这编制,啧啧,800人,就65支能打的枪?还真是‘精锐’啊。”
王锐脸涨得通红,想反驳,却被陈砚按住了。陈砚看着刘彪,语气依旧平静:“刘副官,我们3营虽然装备差,但弟兄们都愿意打鬼子,还请师部按编制发放补给,我们好尽快上前线。”
“补给?”刘彪嗤笑一声,用文明棍指了指不远处的一堆物资,“就你们这装备,还想要补给?孙师长(孙元良)说了,黔军能来参战就不错了,补给优先给嫡系部队。这样吧,看你们可怜,给你们100发子弹,还有那5挺故障重机枪,你们自己修修凑合用。”
“100发子弹?5挺故障重机枪?”王锐再也忍不住了,声音都在发抖,“刘副官!我们3营800人,65支枪,100发子弹够干什么?每人连2发都不到!还有那重机枪,都是坏的,根本用不了!”
“怎么?嫌少?”刘彪脸色一沉,文明棍在地上敲了敲,语气带着威胁,“能给你们就不错了!要是不想要,你们就自己扛着枪去前线!告诉你们,蕴藻浜防线缺人,孙师长让你们去填防线,别在这磨磨蹭蹭的!”
蕴藻浜——陈砚心里一紧,原身的记忆里,这是淞沪会战中最惨烈的防线之一,日军的炮火几乎把那里的土地翻了一遍,之前上去的部队,伤亡率超过七成,刘彪这是把他们当“炮灰”派去送死!
赵铁柱不知什么时候也赶了过来,听到刘彪的话,顿时火了,上前一步就要理论,却被陈砚拉住了。陈砚知道,现在跟刘彪硬拼没用,他们人微言轻,师部又偏向嫡系,闹起来只会吃亏,还会耽误上前线的时间——就算是蕴藻浜,也得去,至少能拿到那100发子弹和重机枪,总比空手强。
“好,我们要。”陈砚压下心里的怒火,对刘彪说,“但我要确认,这100发子弹是完整的,重机枪虽然故障,但零件不能少,我们自己修。另外,还请刘副官给我们开一张补给接收单,免得后续有麻烦。”
刘彪没想到陈砚这么“识相”,愣了一下,随即从口袋里掏出一张纸,草草写了几笔,递给陈砚:“拿着!赶紧去领物资,然后去蕴藻浜报道,别在这耽误事!”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