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一清晨的图书馆走廊,保洁王婶推着清洁车慢慢走,右腿每迈一步都带着轻响,她得用左手扶着车把手才能稳住身子,裤腿下露出的脚踝有点红肿,连拖着拖把的力气都不太够。
“王婶,您腿又疼了?” 林辰背着帆布包过来,包里装着张教授借的《本草经集注》和刚配的药材,看到这一幕赶紧上前帮她扶住清洁车。
王婶停下来,靠在车边揉着膝盖,声音有点哑:“这风湿腿一到阴雨天就犯,昨天晚上下了点小雨,今天早上起来腿就僵得像块木头。拖地时弯不下腰,连楼梯都快下不去了 —— 图书馆这走廊要是不拖,学生们走在上面容易滑,我只能硬扛着。”
苏晓冉拎着布包跟过来,打开拉链露出里面的药材:“王婶,我们昨天听图书馆李姐说您风湿腿痛,特意带了防风、桂枝和秦艽,林辰说这几味药能祛风散寒,正好治您的腿疾。”
胖子揣着两个豆沙包跑过来,手里还攥着个保温杯:“王婶,我妈之前也有风湿,用桂枝煮水泡脚好的,我早上特意煮了点桂枝水,您先喝口暖暖身子。”
王婶接过保温杯,指尖碰到温热的杯壁,眼眶有点热:“谢谢你们啊,孩子们。我本来想周末去药店买盒风湿贴,可这图书馆的清洁不能断,前儿个馆长还说,下周有外校的老师来参观,得把走廊收拾得亮堂点。”
林辰蹲下来,轻轻卷起王婶的裤腿,膝盖外侧的皮肤有点发暗,按到阳池穴时,王婶疼得缩了缩脚:“就是这儿,一按像有股寒气往骨头里钻,连走路都得往左边歪。”
他搭了搭王婶的脉搏,脉象浮紧。“王婶,您这是长期受潮受凉,风寒困在腿上的经络里,” 林辰收回手,语气稳当,“孙思邈在《千金方》里说‘风湿痹痛者,当以防风祛风、桂枝散寒、秦艽通经络’,您每天拖地总沾着潮气,腿上的寒气散不出去,才会又酸又痛。咱们用这三味药煮水热敷,再按按阳池和足三里穴,很快就能缓过来。”
苏晓冉把药材倒在走廊的石桌上,防风茎秆带着浅绿,桂枝片泛着棕红,秦艽透着淡淡的黄,一股草木香慢慢散开:“防风要煮二十分钟,桂枝和秦艽煮十五分钟就行,煮好后用毛巾蘸着敷,温度别太高,您皮肤嫩,免得烫着。”
胖子立刻拎起药材:“我去图书馆值班室煮!上次帮李叔煮续断水没糊,这次肯定也没问题!” 他刚走两步又回头,指着药材问,“桂枝用不用拍碎?我妈说拍碎了药效更能煮出来。”
林辰点头:“轻轻拍两下就行,别拍太碎,不然煮出来的水会浑。”
胖子应了声,快步往值班室跑。林辰留在走廊,帮王婶按穴位。先按阳池穴,在膝盖外侧,用拇指轻轻打圈:“王婶,有点酸胀忍一下,这穴能散腿上的寒气,是治风湿痛的关键。”
王婶闭着眼 “嗯” 了一声,手慢慢松开清洁车:“酸完真松快,刚才僵得发木的地方,好像有股暖流在转。”
“再按足三里,” 林辰的手指移到王婶的膝盖下方,“这穴能补脾胃,您平时总吃凉饭,脾胃弱了也会让寒气留在腿上,按这个穴正好能帮着散寒。”
正按到一半,赵天宇背着书包走过来,里面装着《千金方》和笔记本,看到这边的场景,直接走了过来。他手里还拿着张纸,上面抄着《千金方》里 “风湿门” 的记载,是早上特意早起抄的。
“王婶,您腿好点没?” 赵天宇把纸递过来,“我查了《千金方》,里面说风湿腿痛要‘祛风先温经’,您平时拖地完是不是没及时换干裤子?”
王婶睁开眼,笑着点头:“可不是嘛!有时候拖完地忙别的,忘了换裤子,等想起来时裤子都潮了 —— 原来这也是让腿疼的原因啊。”
赵天宇蹲下来,指着石桌上的药材问:“林辰,这秦艽除了通经络,还有别的作用吗?我看书里说它能‘治黄疸’,是不是真的?”
林辰有点意外,却还是认真回答:“对,秦艽不仅能通经络,还能清湿热,要是有人肝胆湿热犯了黄疸,用秦艽配茵陈煮水喝就行。不过治风湿时,秦艽主要是通经络,得根据症状调整用法,这就是中医说的‘一药多效,对症使用’。”
赵天宇赶紧掏出笔记本,笔尖飞快地记着,还把《千金方》翻到 “风湿门” 那一页:“我昨天看到书里说‘桂枝配生姜,温经效果更好’,王婶这情况能不能加生姜?”
“可以加两片生姜,” 林辰点头,“生姜能温胃散寒,王婶脾胃弱,加两片正好能补补脾胃,还能帮桂枝更好地散寒 —— 不过别加多了,不然煮出来的水太辣,王婶可能喝不惯。”
赵天宇赶紧在笔记本上写 “加生姜两片”,写完又问:“那热敷完要不要注意什么?比如不能马上吹空调?”
“对,热敷完皮肤毛孔张开,不能马上吹空调,也别碰凉水,” 林辰补充道,“最好穿条厚点的裤子,让腿上的寒气彻底散出去。”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