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二午后的图书馆,阳光透过高大的玻璃窗,在书架间投下长长的光斑。林辰抱着刚整理好的中医古籍往阅览区走,远远就看见李阿姨趴在书桌前,右手握着红笔悬在作业本上方,左手却一直揉着后颈,笔 “啪嗒” 一声掉在纸上,洇出一小团红印。
“李阿姨,您颈椎又疼了?” 林辰快步走过去,捡起笔递还给她,帆布包里装着苏晓冉提前泡软的葛根和桂枝,还有胖子早上塞给他的陈皮糖 —— 说是 “治头晕的,阿姨要是晕了能含一颗”。
李阿姨接过笔,揉着后颈叹气:“这脖子僵了快两周,低头批作业半小时就晕得慌,眼前总冒金星。昨天给学生讲题,刚低头指黑板,就疼得猛一抬头,差点把粉笔甩出去。贴了膏药也不管用,反而闷得后颈起疹子,只能硬扛着 —— 这批不完的作业,总不能扔着不管。”
这时苏晓冉拎着布包走来,胖子跟在后面,手里攥着袋蜜饯山楂:“辰儿,我们找你半天!” 苏晓冉晃了晃布包,里面的葛根透着浅黄,切得厚薄均匀,桂枝是嫩枝,还带着点绿意,“葛根是药店挑的粉葛根,煮水不涩,桂枝晒得干,正好治颈椎疼。” 胖子把山楂递过去:“李阿姨,这山楂不酸,您含着能开胃,批作业累了也能提提神。”
李阿姨接过山楂,捏了一颗放进嘴里,眉眼软了点:“谢谢你们啊。本来想这周去医院做牵引,可图书馆没人替班,学生们还等着查资料,只能先拖着。上次听王师傅说,你们帮他治好了手腕,我就盼着你们来 —— 这脖子疼得我连觉都睡不好,侧躺压着疼,平躺又僵得慌。”
林辰让李阿姨坐在窗边的椅子上,慢慢转过身。她的后颈有点发红,按到风池穴时,李阿姨疼得往回缩:“就是这儿,像有根筋拧着,连转头看书架都得整个身子一起转,胳膊还总发麻,握笔都没力气。”
林辰指尖搭在李阿姨的手腕上,脉搏细而紧,像绷着的弦。“阿姨,您这是长期低头批作业,颈椎经络堵了,又受了风,” 他收回手,语气稳当,“孙思邈在《千金方》里说‘颈者,头之枢也,久屈则络凝,凝则痛而晕’,您每天低头批作业、写教案,颈椎总弯着,气血走不动,再吹了图书馆的穿堂风,自然又僵又疼。用葛根通颈络、桂枝温经络,煮水热敷,再按风池、大椎穴,很快就能缓过来。”
说着,林辰的脑海里突然闪过一段画面 —— 孙思邈在终南山的书斋里,对面坐着个伏案抄书的书生,书生揉着后颈说 “抄了三天书,脖子僵得抬不起来,还总头晕”。孙思邈从药篓里取出葛根,指尖捏着药材:“这葛根能把颈椎里的瘀滞通开,桂枝能暖透经络,煮水敷完,记得每刻钟抬头看看天,别总低着头。” 画面里,他还帮书生揉着后颈,声音温和:“记住‘每屈颈一刻,当伸颈数回’,别让颈椎总闷在一个姿势里。”
李阿姨听得连连点头,指了指桌上的作业本:“这话太对了!我批作业时一坐就是两小时,连口水都忘了喝,现在才知道把颈椎熬坏了 —— 之前总觉得‘忍忍就过去’,哪知道越忍越重。”
“阿姨,咱们去茶水间煮水吧,” 苏晓冉从布包里掏出纱布包好的葛根和桂枝,葛根带着淡淡的豆香,桂枝透着辛甜,“葛根要煮二十分钟,桂枝煮十五分钟就行,煮太久味道太冲,敷着刺皮肤。”
茶水间的电煮锅擦得锃亮,旁边还放着学生们忘拿的保温杯。胖子自告奋勇去煮水:“我来我来!上次帮王师傅煮桑芎水没糊,这次肯定也没问题!” 他把葛根和桂枝放进锅里,加了三碗温水,刚想把火调到最大,就被苏晓冉按住手:“别开大火!你忘了上次煮艾姜水,火太急把葛根煮成了泥,还说‘这是浓缩版,药效更足’?”
胖子吐了吐舌头,赶紧把火调小:“那不是想快点嘛,这次肯定慢火煮,保证煮出清亮的药汁!”
林辰站在李阿姨身后,开始按穴位。先按风池穴,在后颈两侧凹陷处,拇指贴着皮肤轻轻打圈:“阿姨,有点酸胀忍一下,这穴能通颈椎的经络,是治僵痛的关键。”
李阿姨闭着眼 “嗯” 了一声,眉头慢慢舒展:“酸完真松快,刚才僵得像块石头的后颈,好像软了点 —— 之前总觉得脖子里塞了团硬棉花,现在棉花好像被揉开了。”
“再按大椎穴,” 林辰的手指移到后颈最突出的骨头处,轻轻按压,“这穴能疏解颈椎的酸胀,您平时批作业累了,按一分钟就能缓过来,还能防头晕。”
苏晓冉在旁边看着,突然掏出手机翻出照片:“上次你帮张奶奶按穴位,背孙思邈的‘颈络歌’,被我拍下来发朋友圈,有个老中医还评论说‘这小伙子辨证准,手法也对’,你还记得不?”
林辰的耳朵一下子红了,手顿了顿,嘴硬道:“那是治病的章法 —— 姑娘莫急,按完这穴,阿姨的脖子就更利索了。”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