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日的阳光裹着薄霜,落在宿舍楼下的自行车上,结了层淡淡的白。林辰背着帆布包出门时,苏晓冉正蹲在台阶上整理药材,浅青色砂锅放在脚边,布包里露出半截晒干的杜仲皮 —— 纹理像波浪,指尖碰着能闻到微苦的木香味,旁边是装艾叶的小布袋,还掺了点切碎的生姜。
“辰儿,你看这个!” 苏晓冉举起一块杜仲皮,阳光透过纹理照出浅黄的光,“昨天翻《本草纲目》,里面说杜仲‘治腰膝痛,补肝肾,强筋骨’,我特意挑了带‘丝’的,药店师傅说丝多的才是好杜仲,煮水时能出药效。还加了艾叶和生姜,俩都是温性的,能赶腰上的寒气。”
“来晚了来晚了!” 胖子的声音从楼道里撞出来,手里拎着个印着福字的保温桶,桶盖没扣紧,飘出核桃的香味,“我妈早上五点就起来蒸的核桃糕,说核桃能补腰,郑爷爷腰不好,吃这个正好。对了,苏同学,你那煮药的砂锅够不够大?我还带了点桂圆,煮水时能加进去。”
三人往公交站走,路边的冬青叶上还沾着霜,踩在地上咯吱响。苏晓冉把砂锅抱在怀里,跟林辰说社区阿姨的微信:“阿姨说郑爷爷腰冷痛快一个月了,尤其是早上起床,腰硬得像块石头,得扶着墙挪半天才能直起来。夜里更遭罪,翻身时腰一抽一抽地疼,得垫个热水袋才敢动。以前是木工,年轻时常弯腰干活,现在一到冬天就犯病,贴了不少膏药,也只管一时。”
林辰摸了摸布包里的杜仲皮,指尖能触到细微的纹路,想起昨夜翻的医书,又想起脑海里孙思邈的手记片段,语气沉了点:“《黄帝内经》里说‘腰者,肾之府也’,郑爷爷这是肾阳虚,又受了寒湿。年轻时弯腰太多伤了肾,冬天寒气重,裹着湿气堵在腰里,就疼得厉害。杜仲补肝肾,艾叶驱寒湿,生姜暖经络,再按肾俞、命门穴通气血,配合祝由术,能把腰里的寒气赶出去。”
胖子在旁边挠了挠头,把保温桶抱得更紧:“要不要带个热水袋?上次王奶奶腿抽筋,用热水袋敷着舒服。对了,这核桃糕我能先尝一块不?闻着太香了,我早上没吃饭。”
苏晓冉笑着拍了下他的手背:“别嘴馋,先给郑爷爷留着。热水袋带了,在帆布包侧袋里,灌好热水了,一会儿能给郑爷爷敷腰。”
公交站台上没几个人,就一个卖豆浆的大爷在支摊子,白气裹着豆香飘过来。胖子凑过去买了三杯热豆浆,递给林辰和苏晓冉:“先暖暖手,一会儿到社区还得走一段路。”
公交来的时候,车厢里很暖,靠窗的座位还留着阳光的温度。苏晓冉把砂锅放在座位旁边,林辰把装药材的布包揣在腿上,怕人多挤皱了艾叶袋。车开起来,苏晓冉翻开小本子,上面画着郑爷爷家的路线,还标了个木工刨子的简笔画:“阿姨说郑爷爷家在社区北边,门口有个旧木架子,上面放着他以前做的小板凳,一眼就能认出来。”
林辰凑过去看,本子上还记着杜仲水的煮法:“水开后放杜仲、艾叶、生姜,煮二十分钟,最后放三颗桂圆煮五分钟,别煮太久,不然桂圆会烂。” 他忍不住笑:“你连桂圆煮多久都记着,我都快忘了要加桂圆。”
苏晓冉的耳尖红了,赶紧把本子合上:“就是怕弄错了,郑爷爷腰本来就疼,别再让他喝着不舒服。”
到社区门口时,社区阿姨已经在站牌下等了,手里拎着个布袋子:“你们可来了!郑爷爷一早就坐在门口木架子上等,刚才还扶着腰挪了两回,看着就疼。我给带了碗小米粥,熬得稀烂,他腰不好,弯腰吃饭费劲,喝这个不用费劲。”
跟着阿姨往社区里走,路上看见李奶奶在院子里晒被子,竹竿上搭着条深蓝色的棉被。她老远就挥着手喊:“小伙子,姑娘!一会儿来我家拿热敷包啊!我用粗盐炒的,敷腰最管用!”
郑爷爷家果然在社区北边,门口的旧木架子上摆着几个小板凳,凳面磨得光滑,还刻着简单的花纹。郑爷爷坐在最边上的凳子上,穿件深灰色的棉袄,腰上系着个旧棉护腰,手里攥着根木拐杖,看见他们来,想站起来,刚一弯腰就 “哎哟” 了一声,赶紧扶住腰:“老了不中用了,腰一疼就站不直。”
“爷爷您别站,坐着就行!” 林辰赶紧跑过去,扶住他的胳膊,“我们是来帮您看腰的,慢慢说。”
郑爷爷点点头,喘了口气:“麻烦你们了,这么冷的天还来。我这腰,年轻时候做木工,一天弯八九个小时,落下的病根。现在一到冬天就冷得像揣了块冰,疼起来连饭都吃不下。上次想给重孙子做个小木马,刚刨了两下木头,腰就疼得直不起来,只能把木料扔在一边。”
屋里比外面暖和,靠墙放着个旧木柜,柜上摆着个空膏药盒,旁边放着个搪瓷杯,杯里剩了点凉白开。木柜上还放着几样木工工具,刨子、凿子都擦得干净,就是刃口有点钝了。郑爷爷把他们让到沙发上,自己坐在对面的小凳子上,刚坐稳就又扶了扶腰:“快坐,我给你们倒点热水,就是我这腰弯不下去,得麻烦你们自己倒。”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