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辰先找到马爷爷肚子上的中脘穴 —— 在肚脐上方,按的时候特意放轻了力道:“奶奶,有点酸胀您忍一下,按几分钟胃里就不那么堵了。”
苏晓冉在旁边看着,手里的小本子记个不停:“中脘穴,肚脐上四寸,治胃胀、打嗝。”
胖子凑过来也想试试,被林辰拦住:“你别瞎按,这穴位离胃近,按重了会疼。你去把爷爷桌上的空碗收拾了,一会儿泡陈皮水。”
胖子点点头,赶紧收拾桌子,还不忘给马爷爷倒了杯麦芽水:“爷爷您喝口水,按完穴位就舒服了。”
林辰按完中脘穴,又按了马爷爷腿上的足三里穴 —— 在膝盖下方,能健脾和胃。按了大概十分钟,马爷爷慢慢舒了口气:“不…… 不那么堵了,也不打嗝了!”
林辰知道,这时候用祝由术辅助正好。他闭上眼睛,回忆老医书里治胃胀的咒语:“胃气通,堵胀消,食能进,眠能安。”
默念着咒语,手指轻轻按在马爷爷的肚子上。脖子上的玉佩很快热起来,一股温和的暖流顺着指尖渗进马爷爷的胃里。马爷爷轻轻叹了口气,声音软下来:“暖…… 从胃里暖到肚子里,像有股气顺下去了,不堵了。”
林辰慢慢收回手,玉佩的温度也渐渐降了。他帮马爷爷理了理衣襟:“您先歇会儿,我去煮陈皮水,喝完胃里能更舒服点。”
苏晓冉已经把搪瓷锅放在煤炉上,倒了温水,胖子帮忙把泡好的陈皮和甘草放进去。锅里的水很快冒起小泡,陈皮的陈香混着甘草的甜味,飘得满屋子都是。
“这味儿真好闻,” 马爷爷吸了吸鼻子,“我年轻时在粮站上班,同事也给我泡过陈皮水,说能顺气,那时候忙,没顾上喝。后来退休了,胃胀得厉害,也忘了这回事。”
苏晓冉坐在马爷爷身边,笑着说:“爷爷,以后您想喝,就跟我们说,我们每周都来给您煮。您要是想吃点啥,我们也能帮您买点。”
正说着,门口传来敲门声。李奶奶拎着个玻璃罐走进来,里面是萝卜干:“刚腌好的萝卜干,给你们和马爷爷带点。马爷爷,你胃好点没?上次我还看见你喝粥都费劲呢。”
马爷爷笑了:“好多了,这小伙子按完,我就不打嗝了。一会儿再喝陈皮水,肯定能好得更快。”
李奶奶刚坐下,张奶奶也来了,手里拿着件厚马甲:“给马爷爷做的马甲,里面加了绒,穿上暖和,胃也不凉。你们也在啊,我还给你们织了围巾,这次是棕色的,耐脏。”
屋里一下子热闹起来,李奶奶和张奶奶坐在桌边吃山药糕,胖子在旁边帮忙递盘子,苏晓冉守在煤炉边盯着锅,怕陈皮水煮糊了。
十分钟很快到了,陈皮水变成浅黄色,冒着热气。苏晓冉用小瓷碗倒了半碗,放凉了点递给马爷爷:“爷爷您尝尝,要是觉得淡,我给您兑点麦芽水。”
马爷爷接过碗,喝了一口,咂咂嘴:“不淡,正好,有股甜味,比我吃的药好喝多了。”
他慢慢把半碗水喝完,放下碗,摸了摸肚子,脸上露出笑:“哎呀,胃里真不堵了!刚才还觉得沉甸甸的,现在轻多了,想喝点小米粥了。”
张奶奶赶紧站起来,把社区阿姨带来的小米粥倒进锅里热了热:“我给你盛一碗,熬得稀稀的,正好喝。”
马爷爷喝了小半碗粥,没再打嗝,也没说堵。他放下碗,眼里有点红:“好久没这么舒服地吃点东西了,谢谢你们啊,比我家孙子还贴心。”
快到下午的时候,三人准备回学校。马爷爷非要把自己腌的萝卜干塞给他们 —— 装在玻璃罐里,封得严严实实。李奶奶也塞了罐糖蒜,张奶奶则把织好的围巾拿出来,棕色的,摸起来软乎乎的。
“下次再来啊!” 老人们站在门口挥手,马爷爷的声音最亮,“我煮了玉米粥等你们!”
公交上,胖子抱着装山药糕的篮子,一边吃一边说:“今天真开心,马爷爷能喝粥了,还收了这么多腌菜。辰儿,你说咱们下周来,帮谁啊?”
林辰摸了摸怀里的老医书,又摸了摸脖子上的玉佩,笑着说:“社区阿姨说,下周有个吴奶奶总觉得‘腿抽筋’,咱们来帮她看看。”
苏晓冉点点头,手里攥着棕色的围巾:“我明天去药店买点牛膝,老医书里写牛膝能强筋骨,对腿抽筋有好处。”
午后的阳光透过车窗照进来,落在三人身上,暖融融的。林辰看着身边叽叽喳喳的两人,又想起马爷爷喝粥时的笑脸,突然觉得,这份传承从来都不是冰冷的医理 —— 是苏晓冉怀里的搪瓷锅,是胖子手里的山药糕,是老人们递过来的腌菜和围巾,是这些带着烟火气的小事,把老祖宗的医术,变成了能暖到心里的安稳。
他翻开老医书,在空白的页角上轻轻写下:“胃气顺,则食能安;心意暖,则人常欢,此乃传承之真味。” 写完,他把书抱在怀里,心里满是踏实 —— 下周的社区之行,又有了新的期待。
喜欢太极医道传承请大家收藏:(m.suyingwang.net)太极医道传承三月天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