门环叩响的节奏带着老巷子特有的沉钝,李咖啡话音未落已直起身子。
他放下擦到一半的调酒杯,指腹在吧台上蹭了蹭水渍,转身时调酒杯底在木头上压出个浅淡的圆痕——像极了雁子刚才杯沿的唇印。
推开门的瞬间,穿蓝布工装的老人正弯腰从工具箱里抽锤子,后颈的白头发被风掀起一绺。小禾爸?李咖啡认出来人,这都十点多了,您...
老人没抬头,粗糙的指节叩了叩变形的门框:前儿暴雨泡胀了木头,再拖两天榫头该裂了。他从裤兜摸出半旧的卷尺,往门框上一搭,我爹1958年修这门时说过,老房子跟人似的,得常拾掇着。
李咖啡蹲下来看他工具箱,里面整整齐齐码着旧砂纸、铜钉、蜂蜡,最上面一块木片泛着温润的包浆——和酒馆门楣上的雕花纹路一模一样。您这手艺...
我儿子小禾上小学那会儿,撞坏过西窗棂,老人抽出砂纸打磨变形的木边,我蹲在地上修了三天,他就蹲旁边看三天。
现在那小子在深圳做木工定制,前儿视频还说要给我寄电动工具。砂纸摩擦木头的沙沙声里,他突然笑了,可有些活计,电动的使不上劲。
第一颗铜钉钉进门框时,雁子正站在吧台边。
钉子撞进木头的闷响让她想起母亲临终前那个雨夜——那时她举着伞在巷口等120,雨水漫过膝盖,墙根的老砖被泡得发胀,和此刻小禾爸手下的门框一个声响。
她摸出手机,相册里那张照片还在:病床上的母亲攥着她的手,窗外雨帘里,父亲正踩着梯子补漏,雨披被风吹得猎猎作响。
雁子?李咖啡的声音从门口飘过来,带着点试探的轻,要过来看看吗?
她走过去时,老人已经钉好第三颗钉子。
月光落在他佝偻的背上,把影子拉得老长,和门框上的雕花叠在一起。孟同志,老人抬头,眼角的皱纹里盛着笑,上回暴雨您帮我家小禾找走失的猫,我记着呢。他又低头敲钉子,这门修好了,下回雨再大,猫也跑不出去。
雁子的指尖轻轻抚过刚钉好的铜钉,凉意透过皮肤渗进骨头。
她忽然想起社区活动室里老吴的暗沟图,想起上次暴雨里居民用门板搭的桥——原来那些被她过目不忘的细节,从来不是负担,是一根一根穿起日子的线。
李咖啡回阁楼取茶时,旧地板在脚下发出熟悉的吱呀声。
母亲的樟木箱子还立在墙角,箱盖上落着层薄灰,是他上周整理时碰翻的香炉灰。
他蹲下来打开箱子,樟脑味混着旧毛衣的气息涌出来,最上面是奶奶织的毛线背心,针脚粗得扎手。
夹层的信是在箱底的羊毛毯下发现的。
牛皮信封边缘泛着黄,收件人写着西安音乐学院老弦老师,落款是许婉如——母亲的名字,他只在户口本上见过。
老弦老师?茶馆老板擦着青花瓷杯,早搬去曲江了,说是孙女要上学。他指了指墙上的老照片,您看这张,87年咱这儿搞民乐交流,老弦老师拉胡琴,许老师弹钢琴,那曲子叫《雨打新荷》?
李咖啡的手指在照片上停住。
穿墨绿旗袍的女人侧着脸,发梢沾着点雨珠,正是母亲年轻时的模样。
当晚大周翻出录音带时,老酒馆的音响发出刺啦刺啦的电流声。87年的带子,保存得算好的了。大周调试着旋钮,当年我在茶馆当学徒,偷偷录的。
前奏响起时,李咖啡正往玻璃杯里加冰。
胡琴的声音像雨丝抽在青瓦上,钢琴突然切进来,清亮得像敲碎的月光。
他手一抖,冰块掉进杯子,溅起的水打湿了信封边缘。
原来她没走成,他对着音响轻声说,是因为有人听懂了她的琴。
阿雪的流动记忆站支在双生槐下时,晨露还挂在树叶上。
她刚架好录音设备,三个扎羊角辫的小姑娘就凑过来,鼻尖沾着早饭的油星。姐姐,最矮的那个拽她衣角,能录我给爷爷讲的故事吗?
阿雪蹲下来和她平视:当然可以呀,你要讲什么?
爷爷说,他小时候在这棵树上刻过名字,小姑娘指着槐树,可我找不着,所以我要讲小糖糖和老槐树的故事。
旁边举摄像机的小舟突然压低声音:看墙角。
阿雪转头,青砖墙根贴着张新写的居民公约,墨迹还没全干:修房自选材,议事轮值记,老井轮流扫,新邻共品茗。最后一句的字被涂了重描,像是小孩的手笔。
原来记忆不是锁起来的,是传下去的。小舟对着镜头轻声说,摄像机红灯在晨雾里明明灭灭。
雁子的老屋记忆工作坊设在社区活动室。
她搬来旧砖碎瓦时,小禾正蹲在地上摆拼贴板。雁子姐,男孩抬头,额前的碎发沾着水泥灰,今天您别记笔记成吗?
她手一抖,笔记本地掉在地上。我们想自己写,小禾捡起本子递给她,上次暴雨您记了三十七条诉求,可我们想记三十七个故事。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