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雀社区会议室的百叶窗被风掀起一角,晨雾渗进来,在玻璃墙上洇出团状的白。
孟雁子抱着文件推门时,后颈沾了点凉丝丝的雾气,像谁用指尖轻轻戳了她一下——三年前某个暴雨夜,李咖啡也是这样,在她举着应急灯喊“别怕,跟着我”时,隔着人群在她后颈吹了口气。
她顿了顿,把文件放在长桌中央。
投影幕布已经降下,小禾正踮脚调试投影仪,马尾辫扫过“古城星空档案启动会”的海报,墨迹未干的“启”字被蹭出一道毛边。
老梁坐在最前排,眼镜片上蒙着层雾,正用袖口仔细擦拭,面前摊开的气象记录本上画满星轨与云图;小星靠在窗边,手指无意识地敲着手机,屏幕亮了又灭,灭了又亮——她总说要做个“情绪气象员”,此刻倒像被某种情绪冻住了。
“可以开始了。”雁子的声音比平时轻,像怕惊散了雾。
她没坐主位,退到投影仪旁的角落,白衬衫下摆蹭过冰凉的墙。
小禾回头冲她比了个“OK”,激光笔红点在幕布上跳了跳,《三年夜行全记录》的标题突然亮起,是她三年来跟着驴友群夜爬终南山的照片:有雪夜头灯连成的光链,有暴雨中搭起的帐篷群,还有某次月食时,老梁举着望远镜喊“云要散了”的瞬间。
“前半部分是常规记录。”小星清了清嗓子,手机屏幕终于定在备忘录界面,“但我们发现,单纯的影像和坐标不够——毕竟每颗星星被看见的时刻,都有人的心跳在共振。”她抬眼看向老梁,“梁叔,您说气象数据能标记情绪?”
老梁推了推重新擦亮的眼镜,指节叩了叩记录本:“云层厚度每增加0.5毫米,星光穿透率降3%,人容易焦躁;风速超过5米/秒,风声会盖过心跳,反而让人平静——这些规律和爬山时的情绪波动对得上。”他翻到某一页,“比如去年中秋夜,云层厚度1.2毫米,那天雁子在群里说‘月亮像被揉皱的银纸’,你们看,是不是和数据吻合?”
雁子盯着幕布上的中秋夜照片。
照片里她举着相机,身后是模糊的月轮,李咖啡的身影被裁在边角,只露出半只沾了泥的登山靴——她记得那天他说“拍月亮不如拍你”,她回他“矫情”,却偷偷把相机转向了他,结果被山风一吹,照片虚成了一片白。
“接下来是特别整理的部分。”小禾的鼠标在触控板上滑过,幕布突然变黑,再亮起时是张热力图,红点像撒了把星星,“这是……李咖啡的足迹分布图。”
会议室安静得能听见投影仪的嗡鸣。
雁子的掌心突然发烫,那晚在城垛旁的吻还悬在皮肤上,像颗没融化的雨滴。
她摸出笔记本,翻到空白页,笔尖悬了两秒,落下一行小字:“他来过,就够了。”
“原始录音里有段被自动归类的背景杂音。”小禾的声音突然发颤,她点击播放键,扩音器里先传来暴雨的噼啪声,接着是她自己的喊:“别怕,跟着我!”尾音被雷声扯碎,然后——极轻的一声,像呼吸裹着雨:“我一直都在。”
老梁的眼镜“啪”地掉在记录本上。
小星猛地站起来,椅背撞在墙上,她的眼眶红得像浸了水的珊瑚:“是三年前冬至那次!那天我拍集体照,他说‘你们先拍’,原来他根本没走,就站在人堆最后!”
雁子盯着笔记本上的字,笔尖把“够”字的最后一捺戳出个洞。
她的指尖在发抖,从手腕麻到指尖,像有人把三年前的雨又倒了一遍——冬至夜的山风卷着雪粒子,李咖啡的手掌焐着她冻僵的相机,说“我给你当暖手宝”;暴雨夜他举着备用伞,伞骨全倾向她这边,自己半边身子浸在雨里;还有昨晚城垛旁,他的吻落在她掌心,说“风会替我记着”。
“这段音频要放进档案吗?”小禾轻轻问。
雁子抬起头,看见老梁正小心地把眼镜拾起来,镜片上沾了点水,不知是雾还是泪;小星坐回椅子,手指攥着衣角,指节发白。
她摸了摸笔记本上的洞,说:“放吧。有些声音,本来就该被记住。”
酒窖的霉味混着陈酿的甜,李咖啡蹲在木架前,最后一次清点《群星》残液。
玻璃瓶装的酒液泛着琥珀色,他往每个瓶口贴标签时,总会想起奶奶的话:“酒是时间的信,贴标签不是为了记住,是为了交给该看的人。”
门吱呀一声开了。
小星抱着个丝绒盒探进头,发梢沾着晨露:“来取《坠星》。”她的目光扫过满架酒,落在他脚边的行李箱上——深灰色,边角磨得发白,是奶奶去世那年他买的。
李咖啡把最后一坛《群星》塞进泡沫箱,起身时膝盖撞在木架上,钝痛顺着腿往上爬。
他从最里层取出那瓶《坠星》,酒液里的桂花芽沉在瓶底,像艘困在银河里的船。
递出去时,他顿了顿:“别放太亮的地方,它怕光。”
小星接过瓶子,指尖触到他掌心的薄茧——和三年前帮她调“登山前的勇气”特调时一样,茧子磨得她有点痒。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