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帆点点头,忽然坐直身子,神情认真地对孙祺说:
“兄弟,你可想清楚了,箭已射出,没有回头路。
这部剧要是不火,那没什么好说的,我们认。
但如果真的火了,那华艺的脸就丢大了。
他们可不是好惹的,肯定不会善罢甘休。”
“我是做幕后工作的,这些年也积累了不少人脉,混口饭吃没问题。
但你不一样,你是演员,站在台前。
华艺要是想整你,太容易了。”
这个问题孙祺早就考虑过。
如今这圈子,华艺确实势力庞大。
就算之前有过王鲸花出走的事,但瘦死的骆驼比马大,对付他这样一个新人,还是轻而易举。
不过孙祺心里明白,华艺也撑不了几年了。
等到了2010年之后,各路资本纷纷进入,华艺这点实力慢慢就不够看了,再加上他们搞“去电影化”,走下坡路是迟早的事。
只是眼下这个阶段,他确实有点以卵击石的感觉。
眼前的机会太难得了——一旦成功,名声、资历、资金,都会随之而来。
他实在舍不得放弃。
拼一次,从单车变成摩托。
---
再说,我已经是重生的人了,还怕什么?大不了低调几年。
想通之后,他对杨帆坚定地说:
“凡哥,你放心,我不怕。
年轻时不拼一把,我心不甘。”
“哼,真蠢。”
一个冷淡的声音从后面的休息室传来。
俞非鸿外表高冷,其实是个典型的南方女孩,性格并不强势,但很坚持自己的想法。
她平时随和,可一旦下定决心,就会变得格外固执。
她高中时有个好朋友,几年前因白血病去世。
这件事让她第一次真正体会到死亡的含义。
世纪初,她读到一本叫《银杏,银杏》的小说,那种对生命无常的感触再次涌上心头,于是她决定将这些情感拍成电影。
资金不够,她就接戏赚钱,甚至抵押了房子。
剧组难搞,她就动用人脉,四处找朋友帮忙。
觉得自己导演能力不足,她便回到母校进修。
正是因此,她成了《那些年》的副导演,也认识了师弟孙祺。
学导演不仅要会拍,后期剪辑同样重要。
这天上午,她跟着青影厂的剪辑师忙了一上午,中午时身体不舒服,没胃口,小腹隐隐作痛。
她干脆没去吃饭,在剪辑室的休息间睡午觉。
迷迷糊糊中,她听到电话响,还有人说话,把她吵醒了。
等她慢慢清醒过来,正好听到孙祺和杨帆的对话。
她并非故意**,等她完全醒来时,两人的谈话已经快结束了。
从他们的交谈中,她大概明白了情况——孙祺似乎要和杨帆一起对付华艺,跟华艺对着干。
她的朋友很多都是“京圈”里的人,她自己也算其中一员。
她很清楚,现在的娱乐圈,京圈有多强。
听到孙祺那小子信口开河地说不怕,她觉得必须好好教育这个不知天高地厚的小师弟。
所以她才说了那句“真蠢”。
走出休息室,看着两人惊愕的表情,俞非鸿神色如常,优雅地坐在他们对面,翘起腿,端起桌上的花茶,轻轻抿了一口。
从俞非鸿走出来开始,孙祺就一直张着嘴没合上。
原来房间里还有别人!
这花茶原来是她的。
放下茶杯,俞非鸿平静地扫视两人,语气从容不迫:
“你们两个,对京圈一无所知。”
杨帆倒吸一口气,孙祺瞥见这家伙面对这位成熟女性时,竟露出一副痴迷的模样。
孙祺心里不屑:真没出息。
“师姐,这话怎么讲?”
“京圈”是京城文艺圈的简称。
最初是由一些部队大院里的文艺界人士创建,他们大多是机关家属院里长大的干部子女,背后有军政文工团等部队文艺单位的背景,也被称为大院子弟。”
“其中最出名的大院子弟有王硕、姜纹、陈虹、郑小龙等人,后来陆续加入的还有导演冯小刚、徐静蕾、大小王兄弟、张艺白、赵宝刚、葛优、石康等。”
俞非鸿稍微停顿了一下,想从孙祺脸上看出惊讶的神色,却什么也没看到,只好继续解释。
“京圈是一个由很多成员组成的大家庭,国内大多数知名的演员、导演都住在京城,这些导演、演员、编剧几乎占了全国同行的七八成,在娱乐圈有着极大的话语权。”
“而华艺公司几乎全是京圈的人,资源丰富、人脉广泛、机会多。
它是京圈的代表。
你们现在就想跟华艺对着干?”
“这不是愚蠢是什么?”
孙祺前世也听说过“京圈”的传闻,但作为普通人,他不可能知道得这么详细。
只是根据后来华艺衰落的结果,他认为所谓的“京圈”虽然强大,但也有限度。
听完俞师姐的解释,孙祺心里也不平静。
不管京圈是否让人喜欢,单论影响力,这个时期确实无法否认,华夏娱乐圈基本上被京圈掌控,占据主导地位。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