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事有点难办。
孙祺烦躁地抓了抓头发。
眼前明明有一块诱人的蛋糕,却吃不到嘴里,这种感觉真是憋屈。
他在心里反复权衡:
我是重生者,能在华艺甚至整个京圈的打压下闯出一片天地吗?
在北影打下的基础,会不会因为这件事而付之一炬?
到底值不值得?
孙祺心烦意乱,看到茶几上的烟盒,下意识伸手去拿,抬头却正对上俞师姐的目光,只好又把手收了回来。
看着孙祺这副样子,俞非鸿冷艳的脸上露出初冬寒梅般的笑容。
“臭小子,怕了?”
孙祺虽然心里也欣赏这位姐姐的美貌,嘴上却不肯认输:
“怕什么?就算得罪了又能怎样?我还年轻,大不了慢慢来。”
“哟,挺有骨气嘛?”
俞非鸿先调侃了一句,随后语气变得认真,带着几分认可。
“小祺,这段时间我观察下来,你天赋出众,才华横溢,让我对你生出几分欣赏。”
她话锋一转,略带好奇地问:
“不过我不太明白,你为什么这么急?”
时间不等人。
上天给的机会如果不抓住,反而会留下遗憾。
孙祺没有直接回答,他不能透露自己是重生者,更不能说出眼前的机会有多难得,不愿放弃。
只能换个角度解释。
“师姐,这部剧确实很有潜力,我全程参与演出,还追加了投资,我对它充满信心。”
俞非鸿听完,没有立刻回答,只是轻轻点头。
她似乎也在心里衡量着得失,高跟鞋尖在地面轻轻点动,脚背上的血管在苍白的皮肤下清晰可见。
片刻后,她停下了晃动的鞋尖。
“这件事,也不是完全没有可能。”
孙祺听了,眼睛一亮。
“师姐,具体怎么说?”
“既然华艺先放弃了,我们接手也算合情合理。”
孙祺抿了抿嘴唇。
这本来就是他的想法,还用你来说?
等等——“我们”?什么时候你也进来了?
孙祺惊讶地望向俞师姐。
而俞非鸿眼角微弯,仿佛在回应他:
没错,就是你想的那样。
孙祺眯起眼睛,神情像是在说:
这事,你得给我个说法。
俞非鸿看懂了,对他笑了笑,愉快地再次踮起脚尖。
“你为什么一定要和华艺对着干?为什么不考虑合作?”
他们怎么会看得起我?我说合作,他们会答应吗?
孙祺刚想反驳,却突然灵光一闪,恍然大悟,忍不住轻笑一声。
“所以师姐是想当中间人,顺便也分一杯羹?”
“聪明!”
“师姐就不怕我判断错了?”
“我看好的是你这个人。”
听到这话,孙祺抱臂看着对面似笑非笑的俞非鸿。
师姐,这一局你赢了。
青山不改,绿水长流,总有一天,你会需要我的!
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
而江湖中有着各种各样的圈子。
人终究是群居动物,活在世上,谁都离不开圈子,不过是大小而已。
每个圈子最初都是由一群出身相近、阶层相同、志趣相投,或怀有共同理想与目标的人组成。
起初,它们往往带着美好的意义。
随着时间流逝、社会变化和人员更替,许多圈子最终都难以避免地偏离了最初的轨道。
京圈也不例外。
至少在孙祺的认知里,京圈便是如此。
从最初对华夏电影艺术的追求,到推动华夏电影商业化,京圈确实有过贡献。
但随着商业化的深入,加上各地资金疯狂涌入,这个圈子的风气逐渐改变。
戏霸、陪酒、换角、潜规则等种种乱象,一一浮现于众人眼前。
因此,孙祺对京圈一直没什么好感,始终与之保持距离。
但在2006年这个时间点,若想在影视圈立足,他终究绕不开与京圈打交道。
他也曾想过潇洒自在,站着就把钱赚了。
可现实不允许。
就像学习,对大多数人来说,不是为了兴趣,而是为了高考——不参加高考,就没有出路;谈恋爱是为了结婚;上班忍受难缠的领导,是为了还房贷。
活得这么憋屈,图什么?不过是为了那几两碎银罢了。
小时候老师布置作文题目是《我的理想》,现在谁还谈理想?不过是天下人为了利益奔波。
现实,真的很现实。
当一个人没有能力改变规则时,就只能向现实妥协。
重生者也不例外。
孙祺为什么这么着急?好项目那么多,低调潜伏,慢慢积蓄力量不好吗?
好项目确实有,但谁能保证未来的题材在现在一定火?
领先半步是天才,领先一步是疯子。
2008年资本将大量进入市场,他时间不多了,急着摆脱现状,想要真正掌握自己的命运。
《士兵突击》这件事,因为俞姐姐的出现,给了他一个不用冒险的折中方案,也给了他一个说服自己的理由。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