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十七章 暗设备
劳伦斯·陈这个名字,如同投入古井的碎石,在林峰心底激起一圈圈探究的涟漪后,便再次沉入更深的迷雾。杨建国送来的破解工具虽然犀利,如同精密的手术刀,但面对集团核心数据库那层层嵌套、不断演进的防御机制,尤其是涉及这种经过高度匿名化处理的人物背景,依然显得力有未逮。每一次深度挖掘,都像是在雷区边缘跳舞,稍有不慎,便会触发导航员那无处不在的警报神经。他能感觉到那堵无形的墙,冰冷而坚硬,隔绝着真相。
然而,比起数据挖掘的艰难,更让林峰感到一种无形压力的,是那套单向量子信标系统。它静静地潜伏在他系统底层加密分区里,像一把传说中吹毛断发的神兵,他知道它的价值与威力,却尚未完全掌握其秉性,更未真正将其淬火开刃。这份来自外部的强力支援,在带来希望的同时,也带来了一份沉甸甸的责任和一张必须及格的考卷。他必须尽快掌握这把暗设备的使用方法,将其转化为一条真正可靠、能在关键时刻传递信息或求援的生命线,才能不辜负杨建国那边冒着巨大风险传递过来的期望,才能让这希望之火不至于因自己的操作失误而熄灭。
他首先将全部精力投入到对那套量子加密通讯协议栈的深入研究之中。协议本身的设计精妙绝伦,远超他以往接触过的任何加密技术。它利用量子纠缠的超距作用和不可克隆原理,从根本上确保了信息传输的绝对保密性和一旦被第三方拦截即触发自毁的特性。但与之对应的,是极其苛刻、近乎严酷的使用条件。
最大的挑战在于两个环节:和。
配对,需要与那台隔离式信号分析仪的某个特定物理接口进行一次性、不可逆的量子密钥同步。这个过程必须在设备与基地网络物理断开的情况下进行,且时间窗口极短,必须在设备通电自检后的特定数秒内完成。这意味着,他必须等待下一次设备维护机会,或者……更为主动地,创造一次合情合理的维护机会。
激活,则更为复杂和凶险。这并非简单的点击发送按钮。它需要他在准备好要发送的、经过多重加密和压缩的信息后,通过一个极其复杂的编码算法,将信息流转换成量子态兼容的微观数据包,然后必须选择一个绝对安全的时机——这不仅仅是寻找网络监控的盲区,更是要精准避开导航员可能进行的、几乎无规律的周期性深度频谱扫描——在那一闪即逝的刹那,瞬间激活信标,完成那短暂如超新星爆发般的数据迸发。整个过程,要求精神高度集中,操作不能有丝毫拖沓或偏差,任何微小的延迟或操作失误,都可能导致发送失败,量子密钥失效,甚至更糟——暴露信标本身的存在,引来灭顶之灾。
接下来的几天,林峰将自己完全沉浸在对这套系统的模拟演练中。他不敢在真实系统环境下进行任何实质操作,只能在脑海中构建模型,在完全离线的、封闭的虚拟沙盒环境里,一遍又一遍地重复着每一个步骤,计算着每一个可能的时间节点,推演着任何可能出现的意外情况及其应对方案。他的大脑像一台超频运行的计算机,处理着海量的参数和概率。
他的分析室,在这段时间里,仿佛成了一个与世隔绝的苦修之地。除了维持幽灵通道最基本的运维数据和应付派系残余的、不时投来的窥探目光之外,他几乎断绝了所有非必要的对外交流。简单的食物和饮水由指派绝对可靠的人定时送入,睡眠被强制压缩到维持生理机能的最低极限。他的眼中布满了更深的、如同蛛网般密布的血丝,眼眶深陷,脸色带着一丝不健康的苍白,但那双瞳孔却愈发锐利和专注,仿佛有两簇冰冷的、永不熄灭的火焰在深处燃烧,驱散着疲惫与迷茫。
他对着空白的文档,反复练习着如何用最精炼、最符合密码学规范的语言,将最关键、最核心的情报浓缩成短短几百个字节的情报晶体。他像打磨钻石一样,反复调试、优化着那套数据压缩与编码算法,力求在有限到苛刻的数据容量内,塞入最多维度的有效信息。他甚至开始根据长时间记录的基地监控日志和系统负载数据,运用统计学和模式识别知识,反向推导导航员进行深度频谱扫描的大致规律和概率分布,试图在海量噪音中,寻找那可能存在的数据发送黄金窗口期。
这个过程,枯燥、煎熬,且充满了令人神经紧绷的不确定性。右手的旧伤在持续的过度疲劳和精神压力下,开始隐隐作痛,时而传来一阵阵深沉的钝痛。但他只是更用力地、更紧地握住了那枚始终随身携带的、冰冷的Level 7权限密钥,仿佛要将其嵌入骨肉之中,利用那清晰的痛感来刺激和鞭策自己,必须保持绝对的清醒与冷静。
在一次高保真的模拟演练中,他因为一个极其微小的、在算法嵌套时产生的参数赋值错误,导致整个数据包在最后模拟发送阶段彻底崩溃,系统报出刺眼的红色失败警告。一股难以言喻的、混合着挫败与焦虑的烦躁感瞬间如同岩浆般涌上心头,冲击着他本就脆弱的神经防线。他猛地抬手,手臂肌肉绷紧,想要将面前那只盛着半杯水的金属杯子狠狠扫落在地,用那刺耳的碎裂声来宣泄内心的压力。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