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十六章 技术支援
“美第奇艺术基金会”与“L.C”的线索,如同投入深潭的石子,只激起了一圈微弱的涟漪,便再次沉入数据的迷雾之中。林峰尝试了多种合规的查询路径,但这个基金会及其背后的关联方,其保密层级似乎异常之高,或者,其存在的痕迹被更早期、更原始的手段刻意抹除,以他目前被“导航员”严密监控的Level 7权限,竟也难以触及核心。
这种无形的壁垒,加上连日来精神的高度紧绷与情感的巨大消耗,让他感受到一种前所未有的滞涩与……孤独。右手伤处的疼痛已逐渐转为一种深沉的钝痛,如同他此刻的心境。他像一头被围困的孤狼,獠牙锋利,却暂时找不到撕破猎物体表的突破口。
就在他准备暂时搁置这条线索,将精力重新聚焦于“幽灵通道”的日常运维,以维持“尽职尽责”表象的深夜时分,一个极其微弱的、几乎与系统日常维护信号无异的触发提示,在他个人终端一个极其隐蔽的底层系统日志里闪烁了一下,随即消失。
这个信号,不同于之前那个未知“第三方”的窥探,它的加密波纹和触发频率,带着一种刻意模仿系统冗余噪音、却又遵循着某种特定数学规律的独特印记。
是杨建国!
林峰的心脏猛地一跳,疲惫感瞬间被高度警觉取代。这是他与杨建国约定的、非极端紧急情况绝不启动的“单向低功耗信标”!它不携带任何信息,只像一个灯塔的微光,短暂闪烁,告知对方——“我已就位,等待你发出安全信号”。
老杨那边有突破了?还是外部局势发生了重大变化,让他不得不冒险发出联络预备信号?
没有时间犹豫。他必须回应。但如何在“导航员”无处不在的监控下,完成一次安全的信息传递?
他立刻行动起来,大脑飞速运转。他不能使用任何常规的、甚至是非常规的电子通讯渠道。所有基于基地网络的数据流动,都逃不过“导航员”的审查。他需要一个物理的、非联网的、且能合理解释的“信息载体”。
他的目光,如同鹰隼般扫过分析室。最终,落在了那台需要定期由专人进行物理维护的、用于处理超高频加密数据的隔离式信号分析仪上。这台设备为了保持绝对的电磁屏蔽和运算纯净度,在维护周期内是与基地网络物理断开的,其内部缓存的数据需要维护人员通过专用的、一次性的加密物理存储介质进行手动导出和导入。
下一次例行维护,就在明天上午。
一个计划瞬间在他脑中成型。他迅速调出维护申请流程,以“幽灵通道核心加密链路需进行预防性信号基准校准”为由,提交了设备维护请求。理由充分且必要,很快获得了系统自动批复。
第二天上午,一名穿着技术部门制服、表情刻板、眼神缺乏光泽的年轻技术人员,在“岩石”指派的一名队员的陪同下,进入分析室,开始对那台庞大的分析仪进行维护。
林峰如同往常一样,坐在自己的操作台前,似乎全身心沉浸在对“幽灵通道”数据的分析中,对身后的维护工作漠不关心。然而,他的全部感官都提升到了极致,如同最精密的雷达,捕捉着身后的每一个细微动静。
当那名技术人员打开设备的外壳,开始连接专用的便携式诊断终端时,林峰看似无意地、习惯性地转动了一下座椅,将自己的水杯放在了操作台的边缘,靠近维护区域的位置。这是一个极其自然的动作。
就在那名技术人员弯腰从工具包中取出一个替换的滤波模块,身体恰好挡住了陪同队员视线的瞬间,林峰的左手,快如闪电般从水杯底部抹过,指尖夹着一片薄如蝉翼、大小仅如指甲盖般的透明柔性存储芯片,以肉眼难以捕捉的速度,精准地弹入了技术人员敞开的工具包内,一个专门用于存放废弃小零件的、不起眼的网格夹层中。
整个动作在0.3秒内完成,流畅、无声,没有引起任何注意。那枚芯片里,存储着他用只有杨建国能破解的加密方式,编写的简短信息:概述了“圣约柜”与父亲案件的关联,提及了“黑隼”派系的持续威胁,以及目前调查“美第奇”和“L.C”遇到的壁垒,并恳请可能的、安全的支援。
他无法确定这片芯片能否被正确取走,更无法确定它能否最终到达杨建国手中。这更像是一次基于绝望的赌博,一次向黑暗虚空投出的漂流瓶。
维护工作持续了一个小时,结束后,技术人员收拾工具,在陪同人员的监视下离开。分析室重新恢复寂静。林峰的心,却悬了起来。接下来的每一分钟,都充满了不确定的煎熬。
然而,就在当天傍晚,距离维护人员离开不到八小时,奇迹发生了。
还是那个隐蔽的底层系统日志,再次捕捉到一个微弱的信号。这一次,信号持续了稍长的时间,并且携带了一段经过极度压缩和伪装的数据包。信号的来源,竟然被巧妙地伪装成了来自基地外部一个合法的、用于接收公开气象数据的卫星中继站的信道噪音!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