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峰强忍着内心的激动,以最快的速度,动用了一个他预留的、极其危险的底层系统后门(这是他早期潜入时,凭借超越时代的技术嗅觉偷偷埋下,从未启用过的保命手段),在“导航员”察觉到异常前,将这段数据包捕获、解密。
数据包的内容,让他倒吸一口凉气,随即,一股滚烫的热流猛地冲上眼眶!
里面没有文字问候,没有情感安慰。只有三样东西:
一个极其复杂的量子加密通讯协议栈及微型驱动。 附带的简要说明指出,这是警方最新研发的、基于量子纠缠原理的“单向量子信标”系统。它无法进行实时双向对话,但可以通过预设的量子密钥,进行绝对加密、无法被拦截和破译的、单向的、短暂的数据包发送。激活器,需要与特定的、非联网的物理设备(比如,他手上那台需要维护的信号分析仪的某个特定接口)进行一次性配对。
一套针对“狮王”集团已知(及推测)核心加密算法的深度破解工具包与漏洞利用脚本。 这些工具显然是针对“导航员”系统及其守护的核心数据库的某些潜在弱点而设计,能极大提升他数据挖掘的效率和深度,但使用风险极高,极易触发警报。
一份简短的、冰冷的战术评估与指令: “外部压力将持续加大,迫使蛇出洞。汝之位置关键,务必坚守。利用一切资源,深挖‘圣柜’与‘遗产’之关联。新工具慎用,安全第一。‘工匠’。”
“工匠”,是杨建国与他在绝密任务中使用的代号。
没有多余的废话,只有最硬核的技术支援,最清晰的行动指令,以及那代号背后所代表的、沉甸甸的信任与期待。
林峰死死攥紧了拳头,缠着绷带的右手因为用力而传来刺痛,但他浑然未觉。他闭上眼,深深地、贪婪地呼吸着,仿佛要将这跨越了生死界限传递过来的力量,彻底吸入肺腑,融入血液。
他不再是孤身一人。
老杨不仅收到了他的信息,更在如此短的时间内,动用了恐怕是压箱底的国家级技术储备,为他送来了这把可能打开局面的“神兵利器”!这背后的难度与风险,他不敢细想。
他没有丝毫犹豫,立刻开始行动。首先,他需要为即将可能出现的、因使用新工具而产生的“异常”数据访问行为,提前构筑一道防火墙。
他调出了之前那份关于“幽灵通道压力测试”的厚厚报告,从中截取了几段关于“模拟极端条件下系统冗余与自我修复机制效能验证”的复杂技术描述,然后,结合杨建国提供的破解工具包里的某些技术思路(经过他的消化和转译),精心撰写了一份《关于提升“幽灵通道”核心加密链路抗渗透性与自主恢复能力的升级方案(草案)》。
在这份草案中,他提出需要对通道的几个关键节点的底层加密协议进行“增强式压力测试”和“漏洞主动性探测”,以验证其在更高级别网络攻击下的稳定性。他将可能使用到的新工具产生的数据流,完美地包装成了进行这种“主动性安全验证”所必需的、看似激进的“渗透测试”行为。
这份草案技术细节极其晦涩,充满了各种前沿的加密学术语和复杂的逻辑推演,足以让大多数非顶尖技术人员望而却步。他将其提交给了“算盘”,并抄送了“导航员”,在附言中写道:“此方案基于压力测试结果反思而成,旨在将‘幽灵通道’安全等级提升至理论极限。涉及底层协议探测,可能存在短暂数据访问异常,已尽量优化流程以降低对正常运行之影响。请审议。”
这是一招险棋。将可能引发的“异常”提前报备,并将其包装成一种极致的“负责”与“前瞻性”。他在赌,赌算盘对“幽灵通道”绝对安全的追求,会压倒对某些技术细节的疑虑。
处理完这份“烟雾弹”草案,他开始了真正的冒险。他选择了杨建国提供的工具包中,风险相对最低、但针对性强的一个脚本——一个专门用于绕过某种“狮王”集团早期使用的、基于特定哈希算法的数据库访问日志模糊化机制的破解程序。
目标,直指“美第奇艺术基金会”和“L.C”相关的、被深层加密的历史档案。
他选择在基地人工智能模拟的“深夜”时段,激活了那个需要与信号分析仪特定接口配对的“单向量子信标”激活器。一道无形的、基于量子密钥的认证信号与外部某个未知的节点完成了握手。然后,他运行了那个破解脚本。
屏幕上的数据流开始以一种异常复杂的方式奔腾起来,绕过层层常规权限检查,如同一条潜入深水的游鱼,朝着目标区域悄无声息地渗透而去。林峰的心跳与屏幕上滚动的代码频率几乎同步,他的右手无意识地握紧了那枚冰冷的Level 7权限密钥,手心的汗水浸湿了绷带。
几分钟后,脚本运行完毕。没有触发任何明显的警报。而他的屏幕上,赫然出现了之前无法访问的、关于“美第奇艺术基金会”的更深层信息!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