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术思想滞后: 大多数将领仍深陷冷兵器时代的思维窠臼,将火器视为奇技淫巧或辅助手段,未能发展出有效的火力协同战术。
后勤噩梦: 火药配方杂乱,纯度低下;弹丸粗糙不一;火器型号千奇百怪,导致补给和维护困难重重。
学生的逆袭:清军的火器之路
而赵高翔即将面对的敌人——清军,早已不是只会骑射的蛮族。他们的火器发展历程,是一部从缴获模仿到自主生产,直至青出于蓝的逆袭史。
命运的转折点:己巳之变(1631年)。明将孔有德、耿仲明 的叛变,不仅给后金带来了上万精锐的登州火器营士卒,更带来了全套的先进火器制造工艺和熟练工匠。皇太极如获至宝,立刻以此为核心组建了专业化火器部队——“乌真超哈”(重军)。
至此,清军火力迅速膨胀。他们利用汉人工匠(如佟养性、王天相)大规模仿制甚至改进红夷大炮,其质量因管理严格,反而常常超越明朝粗制滥造的原品。沈阳(盛京)成为新的火器制造中心。
在战术上,清军将火炮提升到核心地位。在松锦大战、扬州战役、江阴屠城等关键战中,集中使用的重炮发挥了决定性作用,完美弥补了其步兵攻坚能力的不足。
到南明时期,双方的火器力量对比已彻底逆转。 清军在重型火炮的数量、质量及运用艺术上已形成碾压性优势。明军仅在单兵火绳枪的理论保有量上略占优势,却也因质量和训练问题而大打折扣。
赵高翔的抉择与突围
这就是赵高翔必须面对的残酷现实:他的敌人是一支既有冷兵器时代悍勇,又掌握了当时亚洲最强炮兵技术的混合军队。
空有“汉阳造”的超越性构想毫无意义,他必须脚踏实地:
1. 根基再造: 最先要解决的是火药纯度、铸造工艺、零件标准化这些最基础但最致命的问题。一颗可靠的子弹,一门不炸膛的火炮,胜过十张天才图纸。
2. 战术革新: 训练士兵掌握高效的轮射战术(如三段击),并探索步兵与火炮的协同,让现有火器发挥出最大效能。
3. 重点突破: 集中有限资源,尝试仿制或改进少数关键装备,例如追求更可靠的燧发枪(即使只能少量装备精锐),或设计更轻便的野战炮,以期在局部战斗中形成不对称优势。
道路艰难,每一步都要脚踏实地。要自己创造条件:稳定的根据地,有利于安稳的发展。强有力的军队管理,保护自己的劳动果实。
内部环境、外部环境。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
喜欢铁血1645:从扬州十日开始请大家收藏:(m.suyingwang.net)铁血1645:从扬州十日开始三月天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