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章:根基初奠育新苗 铁工坊内忆神兵
福州朝堂的波谲云诡与太湖之上的血火厮杀,如同两面巨大的、令人窒息的帷幕,笼罩在赵高翔心头。但经历了最初的愤怒、无奈与彷徨后,他反而变得更加冷静和坚定。唐晏珠的话语、何楷的鲜血、郑芝龙的跋扈、乃至隆武帝那无声的屈辱,都无比清晰地指向同一个事实:在这乱世,唯有自身强大,才是唯一的硬道理。
他不再将希望寄托于那个被权臣架空、内斗不休的朝廷,也不再幻想郑芝龙会幡然醒悟。他将所有的精力,都投入到了夯实自身基础之上。总兵府的后院,成了他规划未来的秘密指挥所。
其一,强筋健骨:整军与扩军
他深知手中这支五千人的队伍是安身立命的根本。在获得“开府建牙、自行招兵”的权力后,他立刻行动:
1. 汰弱留强,严明纪律: 委托翁之琪、王柱等人,对现有部队进行严格整训,淘汰老弱,严惩兵痞,将有限的粮饷和装备向最能战的老兵倾斜。军纪被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一切按战时标准要求。
2. 吸纳精锐,秘密扩编: 利用翁之琪、王柱在福宁前线驻扎的机会,以“协防”、“剿匪”名义,继续暗中招揽从浙江、江西流落而来的溃兵、逃难的精壮农户,以及不满郑氏统治的小股地方武装。这些新兵被悄悄补充到福宁的营地,进行隔离训练,避免过早刺激郑芝龙。
3. 水陆并重: 叮嘱翁之琪,不仅要练陆营,更要利用沿海条件,招募熟悉水性的渔民,操练水师。船只或征用、或改造、或秘密建造,规模虽小,却必须有一支能掌握在自己手中的水上力量。
其二,播种未来:教育与传承
对于从扬州、苏州一路带来的那些孩童,赵高翔有着更长远的打算。这些孩子是无辜的,也是未来的希望。他不能再让他们像乱世中的浮萍一样自生自灭。
他命刘叔在府中僻静处整理出几间大屋,作为临时的学堂和宿舍。然后,他找到了唐晏珠。
“唐小姐,”赵高翔的语气异常郑重,“有件事,想劳烦小姐,不知是否冒昧。”
“将军请讲。”唐晏珠依旧是那副平静的样子。
“这些随我一路南来的孩子,我想让他们识文断字,学些道理,将来…总能有个安身立命的本事,不至于浑噩一生。我想请小姐,暂时掌管这蒙学之事,教导这些孩童。府中人员,皆听小姐调遣。”赵高翔说完,心中竟有些莫名的期待和忐忑,仿佛生怕对方拒绝。
唐晏珠闻言,明眸中闪过一丝讶异,随即化为一种难以言喻的柔和光彩。她深深看了赵高翔一眼,似乎想从他眼中读出更深层的意图。她看到的是真诚,是一种超越当下杀戮的、对未来的期许。
“将军有此仁心,是这些孩子的福气。”她微微颔首,竟没有推辞,“民女虽才疏学浅,但蒙学之事,尚可尽力。只是…不知将军欲让这些孩子,学成何等模样?”
这个问题让赵高翔愣了一下。他确实还没想得太具体,只是模糊地觉得不能让他们当文盲。
“先…先教会他们认字、算数,懂得忠孝节义的基本道理吧。”他顿了顿,补充道,“或许…日后其中可造之材,可习吏治、通工巧、甚至…知兵事。总之,要让他们成为有用之才,而非只会死读书的酸儒。”
唐晏珠若有所思,点头道:“民女明白了。此事,我应下了。”她没有多问,但眼神中多了一份探究和一丝不易察觉的赞赏。
其三,神兵利器的野望:武库升级的艰难起步
军队和人才是骨架,而先进的装备则是肌肉和利齿。赵高翔深知,面对清军的铁骑和可能存在的内部倾轧,仅靠冷兵器和少量老旧火器是远远不够的。他开始将大量精力投入到武备的思考和改进上。
他凭借前世记忆和分析,对当前南明时期的火器水平有了大致判断:
火枪: 主流仍是火绳枪(鸟铳),射程、精度、射速都有限,且极其依赖天气。虽有少量燧发枪(自生火铳)被引入或仿制,如毕懋康曾着有《军器图说》,但工艺复杂,成本高昂,未能普及。鲁密铳等虽有改进,但整体并未脱离手工打造的窠臼,质量参差不齐。
火炮: 红夷大炮是战场之王,但极其沉重,机动性差,且依赖进口或仿制,数量稀少。更多使用的是佛郎机、虎蹲炮等中小型火炮,射程近,威力有限。
“太落后了…”赵高翔在纸上写写画画,眉头紧锁。他知道技术跨越不能一蹴而就,但总得有个起点。
一个强烈的念头在他脑中盘旋:“汉阳造”!哪怕只是最老式的型号!如果能造出这种旋转后拉枪机、使用定装弹药、射速和可靠性远超火绳枪的武器,绝对能形成代差优势!
但这个想法很快被现实浇灭。莫说无缝钢管膛线、金属定装弹壳这些天顶星科技,就连最基础的标准化生产、高质量炼钢、精密加工,都是这个时代难以逾越的大山。他空有图纸和概念,却没有实现的工业基础。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