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源自高维的、带着深沉思索的意念,如同无形的烙印,让沈墨池感到一股源自灵魂深处的寒意。压力不再弥漫于整个空间,而是精确地、不容置疑地聚焦于他一人之身。他能清晰地“感觉”到一道目光,超越了物理感官,直接落在他的意识核心上,充满了探究的意味。
“墨池!”陆延昭第一时间察觉到他脸色骤变和瞬间的僵硬,立刻上前一步,几乎是本能地挡在了他与外界(尽管那“目光”无形无质)之间。林晚也强行压下自身的虚弱,试图调动“摇篮”系统的力量构筑精神屏障,却发现那“目光”如同穿透无物般,轻易越过了所有防御,牢牢锁定着沈墨池。
“没用的。”沈墨池深吸一口气,强迫自己冷静下来,他按住陆延昭紧绷的手臂,摇了摇头,“它的‘观察’方式,和我们理解的完全不同。不是能量,不是信息流……更像是一种……‘定义’层面的关注。
预想中的攻击或强制扫描并未到来。“观测者”似乎改变了策略。沈墨池的周围开始浮现出细微的、由纯粹光线构成的复杂几何结构,它们缓缓旋转,不带来任何物理影响,却散发着一种引导沉思的氛围。同时,一系列没有语言、直接作用于他思维底层的问题,如同涓涓细流,无声地注入他的意识:
· “个体为何愿为另一非己个体的存续,承受风险与痛苦?”
· “‘共情’行为,是优化群体生存的概率算法,还是独立存在的现象?”
· “你所体验的‘连接感’,其边界与极限在何处?”
· “若此‘连接’注定带来终末的别离,其存在的意义权重如何计算?”
这些问题直指情感与牺牲的本质,试图用理性的框架来解构非理性的存在。每一个问题都像一把钥匙,试图撬开他内心最深处、甚至自己都未曾明晰的领域。
面对这无声的拷问,沈墨池没有试图用逻辑去辩论或回答。他知道,在那样的存在面前,任何基于现有知识体系的逻辑论证都是苍白无力的。他选择了最直接,也最“人性”的方式——回应。
他闭上眼睛,不再抵抗那思维的侵入,反而主动地、毫无保留地在心中回溯起与陆延昭相识以来的种种。从初遇时的戒备与欣赏,到并肩作战的默契信任;从得知对方可能涉险时的焦灼,到危难关头毫不犹豫的交付后背;从那些无需言说的眼神交汇,到深夜办公室里无声递过的一杯暖茶……没有刻意的煽情,只有真实经历的细腻回放。
他将这些记忆的涟漪,这些承载着温度与情感的碎片,不作任何修饰地,呈现在那无声的拷问面前。
沈墨池沉浸于内心的回应,并未注意到外界的细微变化。陆延昭紧握的双拳指节已然发白,他虽无法感知到具体的问答,却能清晰地看到沈墨池微微蹙起的眉头和额角渗出的细密汗珠,感受到他身上散发出的那种精神高度集中乃至损耗的状态。
一种混合着无力感与暴怒的情绪在陆延昭胸中翻涌。他无法代替沈墨池承受这意识的拷问,也无法攻击那无形的敌人。最终,他做出了一个极其简单的动作——他伸出手,坚定而有力地握住了沈墨池微微颤抖的手。
没有言语,只有掌心传来的、稳定而灼热的温度,如同最坚实的锚点,在这意识的风暴中,为沈墨池提供了一个可以依托的现实坐标。
就在沈墨池感受到陆延昭掌心温度的刹那,他正在回溯呈现的记忆画面,仿佛被注入了某种更深刻、更坚定的底色。那份超越言语的守护,那份在绝对理性面前显得“非必要”却无比真挚的举动,成为了他所有回忆回应的最强音。
周围旋转的光之几何结构,骤然停止了运动。
那道古老的心灵感应再次响起,这一次,其中的“困惑”似乎减少了些许,取而代之的是一种近乎“恍然”与“评估”的意味:
“……接收到反馈。数据形态:非标准化情感记忆流。信息熵:极高。逻辑关联性:无法直接建模。”
短暂的停顿后,意念继续:
“但……其中蕴含的‘选择’一致性,与为维护此‘连接’所展现的‘风险偏好’,显着偏离了基础生存算法模型。此偏离……产生了新的‘信息维度’。”
“结论:目标个体‘沈墨池’所代表的‘情感深度变量’,具备独特的观测价值,其本身即为一种……稀缺的‘宇宙现象’。暂定编号:Empathy-Anomaly Σ-7。”
章末钩子: 随着这结论的落下,聚焦在沈墨池身上的无形压力如同潮水般退去,周围的光之几何结构也悄然消散。然而,不等众人喘息,那道心灵感应留下了最后一段信息,目标却是转向了刚刚完成自我修复与整合的“摇篮-林晚”系统:“基于新变量(Empathy-Anomaly Σ-7)的介入,重新评估‘秩序’与‘混沌’之争。提议:引入最终测试场景——‘文明黄昏’模拟。验证‘情感变量’在系统濒临崩溃压力下的……生存权重。” 星域中央,一个模拟着行星生态系统在极端灾难下逐步走向灭亡的、无比真实的幻境,开始迅速构建!最终的考验,竟以这样一种意想不到的方式,降临了。
喜欢白夜蚀痕请大家收藏:(m.suyingwang.net)白夜蚀痕三月天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