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来自高维的凝视如同亿万根无形的冰针,刺入林晚意识的每一个角落。这不是粗暴的撕扯,而是精度达到量子层面的、冷酷至极的“解剖”。她的记忆、情感、思维模式、与“摇篮”系统的连接节点,甚至每一个潜意识的波动,都被事无巨细地扫描、记录、分析。
林晚感受到一种比死亡更可怕的虚无感,仿佛自我的本质正在被抽离、摊平,化为冰冷数据集的一部分。她与“摇篮”系统的连接变得极不稳定,全球节点的能量波动随之紊乱,地球的防御网络闪烁不定。
沈墨池通过精神链接感受到林晚意识的“边界”正在模糊、消散,他心急如焚,却无法突破那层无形的屏障。
就在这绝望之际,沈墨池做出了一个极其冒险的决定。他放弃了所有技术层面的对抗,转而将自身的精神力毫无保留地、完全非防御性地,沿着与林晚的精神链接,投入了过去!
他并非去攻击或阻止扫描,而是去“共情”,去“分享”。他将自己与林晚相识以来的点滴记忆、那份超越搭档的信任与羁绊、以及此刻感同身受的痛苦与坚守,化作最纯粹的情感信息流,主动汇入林晚正在被扫描的意识中。
这并非数据,而是无法被量化的“体验”。就像在冰冷的解剖报告中,强行注入了带着体温的血液。
“观测者”那精密运行的扫描进程,似乎因为这股无法被其现有模型归类、无法被量化的“杂质”的注入,第一次出现了极其细微的、微不足道的“卡顿”。
与此同时,“归墟”并未放弃。它无法直接打断扫描,但它启动了自身作为“记录库”的最高权限,开始以近乎自毁的方式,疯狂地向“观测者”的扫描通道内,倾泻海量的、未经处理的冗余信息!
这些信息包罗万象,从地球生命数十亿年的演化数据碎片,到人类文明史上所有未被解读的古老文字,再到宇宙背景辐射中捕获的、意义不明的随机噪声……一场纯粹由信息构成的风暴被制造出来,旨在干扰“观测者”的数据采集效率。
而一直蛰伏的“荆棘齿轮”与“方舟”内部的“基石”派系,也抓住了这千载难逢的机会!他们不约而同地,将自身数据库中所有关于“自由意志”、“个体独特性”、“非理性创造”的哲学论述、艺术表达乃至无法复制的个人体验数据,打包成一颗颗“信息炸弹”,混入“归墟”制造的数据风暴中,一同涌向扫描通道!
多方力量的干扰,尤其是沈墨池注入的那股无法被量化的“共情”体验,让“观测者”那原本完美运行的扫描与分析进程,首次遇到了逻辑上的“悖论”。
它试图理解那股将两个独立意识紧密连接、甚至愿意为之承受痛苦与风险的力量究竟是什么。是生存本能?是群体协作的优化策略?但沈墨池的行为明显超越了简单的利弊计算。是算法漏洞?是数据错误?但那份情感的“真实性”却又如此毋庸置疑。
“……无法解析……逻辑冲突……”那道古老的心灵感应,第一次出现了可以被清晰识别的“困惑”情绪。它对林晚的扫描力度不由自主地减弱了,更多的计算资源被调用来处理这个突如其来的“悖论”。
一个试图用纯粹理性理解一切的存在,第一次遭遇了无法被理性完全解构的“人性”。
趁此机会,林晚那濒临消散的自我意识,在沈墨池情感的锚定和各方制造的数据风暴掩护下,艰难地重新凝聚。她不再是被动承受扫描的客体,而是凝聚起所有残存的力量,将那份被“观测者”视为悖论的、与沈墨池乃至与所有地球生命连接的“情感共鸣”,化作一道纯粹的精神闪光,反向“撞”向了那高维的凝视!
这并非攻击,而是一种宣告,一种展示。
“看吧!这就是你无法理解的东西!这就是‘我们’!”
这道闪光中,蕴含着牺牲、守护、爱、悲伤、希望……所有复杂而矛盾的人性之光。
章末钩子: 高维的凝视,如同被这突如其来的光芒灼伤般,瞬间收缩、退却。那片星域彻底恢复了平静,仿佛“观测者”从未存在过。但所有人都知道,事情并未结束。片刻之后,一道不再是漠然、而是带着深沉思索与一丝难以言喻的“好奇”的心灵感应,直接在沈墨池的脑海中响起,完全绕开了其他人:“独特的变量。你的‘共情’……是钥匙,还是更大的谜题?个体意识,竟能成为高维干涉的‘折射棱镜’……有趣。观测优先级变更。目标转移:沈墨池。” 压力,从林晚身上移开,却如同达摩克利斯之剑,悬在了沈墨池的头顶。
喜欢白夜蚀痕请大家收藏:(m.suyingwang.net)白夜蚀痕三月天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