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而,他们的甜蜜时光并没有持续多久。慈禧看不惯珍妃的做派,觉得她有失体统,还担心她影响光绪,对她百般刁难。有一回,珍妃擅自穿了一件华丽的衣服,被慈禧撞见。慈禧大发雷霆,骂珍妃奢侈浪费,不知检点,还罚她在宫里跪了几个时辰。光绪得知后,心疼不已,却又不敢去求情。后来,随着光绪推行变法,珍妃全力支持他,这更让慈禧对珍妃恨之入骨。戊戌变法失败后,慈禧以“干预朝政”等罪名,将珍妃打入冷宫。光绪想去看望珍妃,却被慈禧派人阻拦。珍妃在冷宫里受尽折磨,最后在八国联军侵华时,被慈禧派人投进了井里。光绪得知珍妃的死讯后,悲痛欲绝,他觉得自己不仅失去了心爱的女人,也失去了人生中最后一丝温暖和希望。
九、变法中的“幻想”与“碰壁”
戊戌变法期间,光绪仿佛看到了大清振兴的希望,全身心地投入其中。他天真地以为,只要变法成功,大清就能摆脱困境,走向富强。他积极地和维新派人士沟通,不断地颁布变法诏令,从教育、经济到军事,方方面面都进行改革。
光绪对教育改革尤为重视,他希望废除科举制度,兴办新式学堂,培养实用型人才。他满心期待着这些新式学堂能为国家输送新鲜血液,改变大清的命运。可守旧派大臣们却强烈反对,他们认为科举制度是祖宗留下来的规矩,不能轻易更改。这些大臣在朝堂上吵吵嚷嚷,坚决抵制光绪的诏令。光绪气得不行,却又无法说服他们。
在经济改革方面,光绪鼓励发展近代工业,支持创办工厂。可资金从哪里来?朝廷财政本就紧张,守旧派又处处刁难,导致很多计划都无法实施。光绪想引进外资,却又遭到了顽固派的指责,说他卖国求荣。光绪就像在黑暗中摸索的行者,每前进一步都困难重重,到处碰壁。他的变法梦想,在守旧派的重重阻挠下,渐渐变得遥不可及,可他依旧不愿放弃,苦苦支撑着,期待着奇迹的发生。
十、瀛台“囚徒”的日常挣扎
被囚禁在瀛台后,光绪的生活陷入了无尽的痛苦和挣扎之中。每天,他只能对着空荡荡的屋子发呆,回忆着过去的点点滴滴。有时候,他会想起小时候在宫外的自由时光,那时候的他,虽然不是什么尊贵的皇帝,但却能享受亲情和自由的快乐。
为了打发时间,光绪开始学习英语。他找来一些英文书籍和字典,艰难地自学。他希望通过学习英语,了解外面的世界,说不定还能找到拯救自己和国家的办法。可学习过程困难重重,没有老师指导,很多单词和语法他都弄不明白。但光绪没有放弃,他咬着牙坚持着。
偶尔,光绪会在瀛台的小院子里种些花草。他精心地照料着这些花草,看着它们一点点长大,仿佛看到了自己心中那尚未熄灭的希望之火。然而,看守他的太监们却不理解他,还经常对他冷嘲热讽。有个太监看到光绪在种花,阴阳怪气地说:“皇上,您就别白费力气了,种这些花有什么用,还不如老老实实待着。”光绪听了,心里一阵刺痛,但他没有理会,依旧坚持着自己的事情。在这孤独的瀛台,光绪在日常的挣扎中,守着自己那一丝微弱的希望,等待着或许永远不会到来的转机。
十一、与身边太监的微妙关系
在瀛台幽禁岁月里,光绪与身边太监的关系颇为微妙。虽说太监们身负慈禧监视光绪的任务,但其中也不乏对光绪抱有同情之人。
有个叫小顺的年轻太监,初来瀛台当差时,对光绪还心存畏惧与疏离。然而,日子一长,见光绪每日形单影只,满心悲苦,不禁动了恻隐之心。一次,光绪在看书时,不小心打翻了烛台,书本险些被烧。小顺赶忙上前帮忙收拾,光绪苦笑着说:“连这烛火都似要与我作对。”小顺壮着胆子回了句:“皇上莫要灰心,总会有转机。”光绪闻言,抬头深深地看了他一眼,从那之后,两人偶尔会有一些简单交流。小顺会偷偷给光绪带来一些宫外的小物件,如一颗新奇的果子,或是一张民间的年画,只为博光绪一乐。
但并非所有太监都如此。有个老太监,仗着自己资历老,又得了慈禧的些许授意,对光绪态度恶劣。一日,光绪想要添件衣服,老太监却慢悠悠地说:“皇上,这衣服哪能说添就添,得按规矩来。”光绪无奈,只能忍着寒冷。小顺看不过去,偷偷给光绪找了件厚袍子送来,结果被老太监发现,挨了一顿打骂。光绪心中气愤却又无奈,他深知在这瀛台,自己连为一个小太监撑腰的能力都没有。这种太监之间截然不同的态度,更让光绪体会到世态炎凉,也让他在这幽禁之地的生活愈发复杂难捱。
十二、对西方事物的痴迷与无奈
光绪对西方事物的痴迷,自儿时便已种下种子。那时他听闻一些关于西方科技和文化的只言片语,心中便充满好奇。亲政之后,随着对国际形势了解渐多,这份痴迷愈发浓烈。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