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守旧派的怂恿下,慈禧发动了戊戌政变。她带着一群如狼似虎的太监,气势汹汹地冲进光绪的寝宫,把光绪吓得脸色惨白。慈禧指着光绪的鼻子大骂:“你这个不孝子,竟敢背着我搞这些歪门邪道,祖宗的江山都要被你毁了!”随后,慈禧将光绪囚禁在瀛台,维新派人士或被捕杀,或流亡海外,戊戌变法仅仅持续了103天,就宣告失败。光绪的满腔热血,瞬间被浇灭,他被重新打入了黑暗的深渊,再次沦为慈禧的傀儡。
野史上还有一种说法,说光绪在瀛台囚禁期间,经常对着天空发呆,嘴里念叨着:“我本将心向明月,奈何明月照沟渠。”他怎么也想不明白,自己一心为了国家,为什么就不能被理解,为什么自己的命运总是被慈禧掌控。
五、瀛台囚徒:孤独与绝望的岁月
被囚禁在瀛台的光绪,过着形同囚徒的生活。瀛台四面环水,只有一座桥与外界相连,慈禧还派人日夜看守,防止光绪逃跑或者与外界联系。
光绪每天只能在那几间狭小的屋子里活动,看着外面的湖水,心中充满了孤独和绝望。冬天湖面结冰时,光绪偶尔会偷偷从冰面上走出去,可没走多远就会被看守发现,像拎小鸡一样把他拎回来。有一次,光绪实在憋闷,想和看守他的太监聊聊天,可那太监一脸冷漠,根本不理他,还说:“皇上,您就老老实实待着吧,别给我们找麻烦。”光绪无奈地苦笑,他这个皇帝,此时连个普通太监都不如。
在瀛台的日子里,光绪唯一的慰藉就是读书。他如饥似渴地阅读各种书籍,希望能从书中找到救国的方法,或者找到解脱自己命运的途径。可书读得越多,他越感到绝望,因为他知道,以他现在的处境,根本无法实现自己的理想。清人日记里记载,有人曾听到光绪在夜里发出痛苦的叹息声,那声音在寂静的瀛台显得格外凄凉,仿佛在诉说着他内心的痛苦和无奈。
六、光绪之死:迷雾重重的悲剧结局
光绪三十四年,光绪皇帝突然驾崩,年仅38岁。他的死,就像一团迷雾,充满了各种猜测和谜团。
官方说法是光绪因病医治无效而亡。可野史上却流传着各种离奇的说法。有人说光绪是被慈禧毒死的,因为慈禧知道自己命不久矣,担心光绪在她死后翻案,所以先下手为强。还有人说光绪是被袁世凯害死的,因为袁世凯在戊戌变法时背叛了光绪,害怕光绪日后报复。甚至有人说光绪是被李莲英暗中谋害,因为李莲英一直是慈禧的忠实走狗,为了讨好慈禧而对光绪下毒手。
不管哪种说法是真的,光绪的死都充满了悲剧色彩。他一生都活在慈禧的阴影下,空有抱负却无法施展,在孤独、绝望中度过了自己的一生。他死后不久,慈禧也跟着离世,大清王朝在风雨飘摇中摇摇欲坠,很快就走向了灭亡。光绪的悲剧,不仅是他个人的悲剧,更是那个时代的悲剧,让人在感叹他命运的同时,也对那段黑暗的历史充满了无奈和悲哀。
七、朝堂“小透明”的无奈
光绪亲政前,在朝堂上就是个“小透明”,几乎没有什么话语权。每次上朝,慈禧端坐在帘子后面,大臣们的目光都聚焦在慈禧身上,对光绪只是例行公事地行礼。光绪想发表点自己的看法,往往还没说几句,就被慈禧打断。
有一回,讨论治理黄河水患的问题,光绪好不容易鼓起勇气,提出了自己经过深思熟虑的方案,建议加大治理力度,合理调配资金,确保堤坝稳固。可话还没说完,慈禧就不耐烦地说:“皇上年纪轻,想法太天真。这黄河治理,向来都是按老法子来,哪能说改就改。”大臣们听了,纷纷附和慈禧,对光绪的方案不屑一顾。光绪看着这群墙头草般的大臣,心中又气又恼,却又毫无办法。他感觉自己就像个局外人,在这朝堂上,自己的声音根本无人在意。
还有一次,有大臣上奏关于与外国通商的事宜。光绪对国际形势略有了解,觉得应该谨慎对待,不能让外国轻易掌控大清的经济命脉。可慈禧却认为通商能带来银子,是好事一桩。光绪试图争辩,慈禧却脸色一沉,严厉地说:“此事就按我吩咐的办,皇上不必多言。”光绪只好闭嘴,心中满是憋屈。在这个权力被慈禧紧握的朝堂上,光绪就像个被剥夺了话语权的木偶,只能眼睁睁看着决策朝着自己不希望的方向发展,这种无奈感如影随形,深深折磨着他。
八、与珍妃的“甜蜜”与“苦涩”
光绪和珍妃的感情,可谓是他悲惨人生中的一抹亮色,但这抹亮色最终也被黑暗吞噬。珍妃性格活泼开朗,思想较为开明,和沉闷压抑的宫廷格格不入,却因此吸引了光绪。
他们在一起时,珍妃会给光绪讲宫外的新鲜事儿,还会陪光绪玩一些小游戏,让光绪感受到了久违的快乐。光绪也会把自己的心事说给珍妃听,两人在这冰冷的皇宫里相互慰藉。有一次,光绪让人找来西洋的相机,和珍妃一起拍照留念,他们在镜头前露出了难得的笑容。那一刻,仿佛所有的烦恼都被抛诸脑后。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