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觉得大清地大物博,啥都不缺,不需要和外国进行贸易往来。在他眼里,外国都是些蛮夷之地,那些外国人都是没开化的野蛮人。他还把外国来的使者,都当成是来朝贡的藩属国使臣,根本不把人家放在眼里,觉得人家是来求着大清赏口饭吃的。英国派使者马戛尔尼来和大清谈通商的事儿,带来了好多先进的科技产品,像望远镜、蒸汽机这些,都是当时西方工业文明的结晶,代表着科技的巨大进步。马戛尔尼满心期待,想着能与大清建立良好的贸易关系,打开这个庞大市场的大门。
可乾隆呢,对这些东西根本不感兴趣,瞥一眼那些新奇的玩意儿,就轻蔑地说这些都是“奇技淫巧”,没啥实际用处。在他心中,大清的传统农耕文明才是正道,这些西方的“怪东西”不过是些供人玩乐的小把戏。他把英国使者当成普通的进贡者,按照惯例,要求人家行三跪九叩的大礼。马戛尔尼代表的是新兴的资本主义国家,有着自己的外交礼仪和尊严,哪肯轻易行此大礼,双方就这么僵持着。
乾隆压根没意识到,这次会面本是大清了解世界、融入世界发展潮流的绝佳机会,却因为他的傲慢与无知,白白错过。他沉浸在“天朝上国”的美梦里,自认为大清无所不有,无需与外夷互通有无。最后,通商的事儿没谈成,乾隆还洋洋洒洒写了封信给英国国王,信中傲慢地宣称“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原不藉外夷货物以通有无”。这话就像一道坚固的屏障,把大清与世界隔绝开来。
这闭关锁国政策,就像给大清套上了一个沉重的枷锁,又似一道无形的紧箍咒,限制了大清的发展。西方各国在工业革命的推动下飞速前进,政治、经济、科技等各方面都取得了巨大突破,而大清却在自己的小圈子里固步自封,依旧沿着传统的老路缓慢前行。慢慢地,差距越来越大,等到后来西方列强用坚船利炮轰开中国大门的时候,乾隆的子孙们才惊恐地发现,自己与世界的差距已经大到难以跨越,而这一切的根源,很大程度上就在于乾隆时期的闭关锁国。此时再后悔,却早已来不及,只能眼睁睁看着曾经辉煌的大清帝国在列强的侵略下摇摇欲坠。
八、身后的“遗产”:盛世的崩塌
乾隆在位六十年,把老爹雍正留下的家底折腾得七七八八,给子孙后代留下了一个表面风光,内里却千疮百孔的烂摊子。他在位时,凭借着祖宗积累的财富和前期的一些举措,大清看似繁荣昌盛,可实际上,各种问题已经在悄然滋生,犹如冰山之下的暗礁,随时可能让这艘庞大的帝国之船触礁沉没。
他一死,嘉庆皇帝上台,面对如此严峻的局面,第一件事儿就是拿和珅开刀,抄了和珅的家。这一抄家,那可真是抄出了个天文数字,和珅的财富多得让人瞠目结舌,这便是民间流传的“和珅跌倒,嘉庆吃饱”。和珅的巨额财产暂时缓解了一下嘉庆时期的财政危机,可这不过是饮鸩止渴,大清的衰败已经如同滚滚洪流,势不可挡。
乾隆时期积累下来的各种问题,就像一颗颗定时炸弹,在嘉庆及以后的时代陆续爆炸。官场腐败导致行政效率低下,官员们只想着中饱私囊,无心治理地方,百姓生活愈发困苦,民不聊生,各地农民起义此起彼伏。闭关锁国使得大清与世界脱轨,面对西方列强的先进武器和侵略野心,毫无还手之力。曾经的“乾隆盛世”,就像一个美丽的泡沫,在历史的微风中轻轻一触,便“砰”的一声,彻底破灭。
回顾乾隆的一生,他就像一个肆意挥霍的败家子,拿着祖宗留下的丰厚遗产,尽情地享受和折腾。在位时,他陶醉于自己营造的虚假繁荣中,却对国家潜在的危机视而不见。野史中那些对他的记载,虽不乏荒诞夸张之处,但也从侧面反映出他一生的任性与荒唐。乾隆的故事,宛如一记沉重的警钟,时刻提醒着后人,无论国家多么强大,家底多么丰厚,若不能居安思危,理性经营,一味地贪图享乐、固步自封,终究难逃衰败的命运,留给后人的,只有无尽的叹息与深刻的教训。
喜欢闲话清史请大家收藏:(m.suyingwang.net)闲话清史三月天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