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兆府尹王大人听说此事后,十分重视,当即决定亲自前往暗棚区查看。当他跟着李刚来到暗棚区时,也被眼前的景象所震撼。他仔细查看了棚屋的结构、田地的庄稼,还与百姓们亲切交谈,询问他们的生活情况。
在交谈过程中,王大人发现百姓们虽然生活困苦,却都勤劳朴实,对朝廷并无二心。他心中已有了几分主意,正准备开口说话时,随身携带的公文袋突然发出一阵微光。众人惊讶地看去,只见公文袋里的一份关于“退田还牧”的卷宗上,浮现出一道道淡金色的符咒,符咒上画着百姓垦荒、庄稼生长的图案,与司农寺竹简上的蚕桑符咒颇为相似。
这些淡金色的符咒在卷宗上游动,渐渐融入到“退田还牧”的条文之中,原本有些严苛的条文,在符咒的作用下,渐渐修改为“合理规划退田,保障百姓生计,允许偏远地区适度垦荒”的内容。王大人看着卷宗上的变化,又想起司农寺传来的竹简生符之事,心中豁然开朗:“看来这是上天在提醒我们,政策制定要兼顾朝廷与百姓啊。”
他转身对百姓们说:“朝廷先前的政策确有不妥之处,让你们受苦了。从今往后,这片垦区就合法了,你们可以安心在此居住、耕种。官府还会派人来教你们更先进的耕种技术,为你们提供农具和种子,帮助你们改善生活。”百姓们听到这话,先是愣了愣,随即爆发出热烈的欢呼声,纷纷跪地叩谢,小豆子更是拉着老周的手,开心地蹦蹦跳跳。
13. 官府相助兴农桑,垦区焕新展笑颜
王大人说到做到,很快便派人将农具、种子和耕种技术手册送到了垦区。负责指导耕种的农官张师傅,是个经验丰富的老农夫,他一到垦区,就立刻下田查看土壤情况,根据不同的土壤特性,指导百姓们种植不同的作物。
在张师傅的指导下,百姓们改进了耕种方式,采用轮作的方法提高土壤肥力,还学会了修建简易的灌溉水渠,将附近的山泉引入田地里。原本零散的耕地被重新规划,分成了一块块整齐的田垄,田垄间还种植了固氮的豆类作物,既提高了产量,又保护了土壤。
除了农耕,王大人还根据垦区周围桑树较多的情况,建议百姓们发展蚕桑产业。官府为百姓们提供了蚕种和养蚕工具,还从江南聘请了经验丰富的蚕农来传授养蚕技术。百姓们积极性很高,纷纷在棚屋周围种植桑树,搭建蚕房,开始学习养蚕。
老周的儿媳学得最快,她认真记录蚕农传授的每一个细节,每天精心照料蚕宝宝,从桑叶的采摘、清洗到蚕室的温度、湿度控制,都做得一丝不苟。没过多久,她家的蚕宝宝就开始吐丝结茧,一个个雪白的蚕茧挂满了蚕匾,散发着淡淡的丝香。其他百姓也纷纷收获了蚕茧,垦区里到处都充满了丰收的喜悦,百姓们的脸上每天都洋溢着幸福的笑容。
14. 蚕桑农耕双丰收,市集贸易添活力
随着时间的推移,垦区的蚕桑和农耕都获得了大丰收。粮食堆满了百姓们的粮仓,蚕茧也收获了几大筐。王大人得知后,又帮助百姓们联系了京城的绸缎庄和粮铺,让他们将多余的粮食和蚕茧拿到京城的市集上售卖。
第一次去京城市集售卖货物,百姓们既兴奋又紧张。老周带着小豆子,挑着一担玉米和大豆来到市集,刚一放下担子,就围来了不少顾客。他的玉米颗粒饱满、香甜可口,大豆圆润饱满、品质优良,很快就被抢购一空。拿着卖粮食换来的铜钱,老周的手都在颤抖,这是他多年来第一次赚到这么多钱。
另一边,陈阿婆的儿媳带着几筐蚕茧来到绸缎庄,绸缎庄的老板看到蚕茧雪白厚实,质地优良,当即以高价收购,并与她签订了长期的供货合同。其他百姓也都卖出了自己的货物,赚了不少钱。他们用赚来的钱买了新的衣物、家具,还修缮了棚屋,垦区的生活条件得到了极大的改善。
渐渐地,垦区的百姓们经常往返于京城和垦区之间,市集上也多了许多来自垦区的农产品和蚕丝制品。这些产品因品质优良、价格实惠,深受京城百姓的喜爱,垦区也因此名声大噪,甚至有不少其他地方的百姓前来投奔,垦区的规模渐渐扩大,变得越来越热闹。
15. 符佑农桑传佳话,政策革新稳江山
司农寺竹简生符和京兆府卷宗显篆的事情,很快传遍了整个京城,甚至传到了皇宫之中。皇帝听说后,十分好奇,特意召来司农寺卿和王大人询问详情。当听到百姓们因政策调整而安居乐业的事情后,皇帝龙颜大悦,对二人说道:“民心是治国之本,你们做得很好!今后制定政策,务必以民为本,不可再犯苛政之错。”
随后,皇帝下令在全国范围内推行新的农税政策,并对“退田还牧”政策进行了全面调整,要求各地官府在推行政策时,充分考虑百姓的生计,不得强行收回百姓赖以生存的耕地。同时,皇帝还下令鼓励百姓垦荒种田、发展蚕桑产业,对积极垦荒、产量高的百姓给予奖励。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