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账目制定完成后,司农寺卿亲自带着账目前往户部禀报。户部尚书起初对税额的大幅下调颇为不满,认为会影响朝廷财政收入。司农寺卿便将竹简生符的奇事一一说明,并取出江南蚕农的请愿书,上面密密麻麻签满了名字,字里行间满是对苛税的无奈。户部尚书看着请愿书,又望着竹简上温润的字迹,沉默良久,最终叹了口气:“民心不可违啊,就依司农寺所拟之策推行吧。”
9. 新税推行传喜讯,蚕农欢颜映桑田
新的农税政策很快通过驿站传往全国各地。江南蚕桑产区的驿站外,挤满了等待消息的蚕农,当驿卒宣读新税额时,人群中先是一片寂静,随即爆发出雷鸣般的欢呼声。蚕农们相互拥抱,有的甚至激动得流下了眼泪,连日来压在心头的重担终于卸下。
住在湖州的蚕农陈阿婆,家里养了十几张蚕匾,往年光是桑税就要缴去三成收成,今年新税额下调后,只需缴纳一成五。她颤巍巍地捧着官府发放的新税册,反复摩挲着上面的字迹,对身旁的儿媳说:“这下好了,今年的蚕丝收成除了缴税,还能给娃扯几尺布做新衣裳,再存些钱修缮一下蚕房。”儿媳笑着点头,眼里也闪着泪光,连忙去给正在桑园劳作的丈夫报喜。
桑园里,陈阿婆的儿子正背着竹筐采摘桑叶,听到妻子的喊声,连忙放下竹筐跑了过来。当得知新税政策后,他激动得扛起竹筐在桑园里跑了一圈,桑叶从竹筐里洒落出来,他却毫不在意,对着满园的桑树大声喊道:“今年税轻了!咱们的日子有盼头了!”周围的蚕农们也纷纷围拢过来,分享着这份喜悦,桑园里充满了欢声笑语,翠绿的桑叶在风中摇曳,仿佛也在为蚕农们高兴。
为了感谢朝廷的体恤,蚕农们自发地组织起来,选了上好的蚕丝,编织成一面写有“体恤民情”的锦缎,派人送往京城司农寺。司农寺卿看着锦缎,欣慰地对官员们说:“这才是为官之道啊,百姓安乐,朝廷才能稳固。”
10. 巡查偶遇生机地,官民对峙起疑云
与此同时,京郊的巡查队正在按例巡查周边林地。带队的是京兆府的捕头李刚,他常年负责京郊治安,对这片林地的情况颇为熟悉,以往这里荒草丛生,鲜有人烟,可今日远远望去,却见林地间隐约透出一片翠绿,还传来阵阵欢声笑语。
李刚心中疑惑,便带着几名捕快悄悄靠近。当他们穿过茂密的树林,眼前的景象让他们大吃一惊:原本破败的暗棚区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一排排整齐的棚屋,棚屋的木架翠绿,茅草金黄,周围围着一人多高的绿篱。绿篱内,田地里的庄稼长势喜人,金黄的玉米、饱满的大豆、深红的高粱随风摇曳,百姓们正忙着采摘庄稼,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
“这里怎么会有这么多人?还私自开垦荒地!”一名捕快忍不住喊道。百姓们听到喊声,顿时停下手中的活计,脸上的笑容僵住了,纷纷看向李刚等人,眼神里充满了警惕和惶恐。老周连忙将小豆子护在身后,走上前一步,强作镇定地问道:“官爷,不知我们犯了什么错?”
李刚皱了皱眉,沉声道:“朝廷有令,未经允许不得私自开垦荒地,你们在此搭建棚屋、开垦田地,已经违反了律法。”百姓们听到这话,顿时慌了神,有人甚至开始收拾东西,准备逃跑。老周急得满脸通红,大声说道:“我们也是没办法啊!原本的耕地被官府收回,我们不垦荒就只能饿死!”双方一时陷入对峙,气氛十分紧张。
11. 细说缘由动恻隐,回报上官定乾坤
就在这时,李刚注意到田地里丰收的庄稼和百姓们瘦弱的身形,心中泛起一丝恻隐。他摆了摆手,示意捕快们不要动手,对老周说:“你们详细说说事情的经过,若真有难处,我或许能帮你们想想办法。”
老周见李刚态度缓和,便将他们如何失去耕地、如何躲到这里垦荒、以及后来暖风突至让棚屋和庄稼发生变化的事情一五一十地说了出来。他还特意摘下几个玉米棒子和大豆荚,递给李刚:“官爷,您看,这都是我们辛苦种出来的,我们只是想活下去,绝没有对抗朝廷的意思。”
李刚接过玉米和大豆,看着饱满的果实,又看了看周围生机勃勃的景象,心中暗暗称奇。他知道“退田还牧”政策在推行过程中确实存在一些问题,有些百姓因此失去了生计。他沉吟片刻,对百姓们说:“你们先不要慌,我会将这里的情况如实禀报给京兆府尹,看看能否为你们争取一个合理的解决办法。在我回来之前,你们暂且安心在此居住,不要擅自离开。”
百姓们听到这话,悬着的心终于放下了一些,纷纷向李刚道谢。李刚叮嘱捕快们在林外守候,不要打扰百姓,自己则快马加鞭赶回京兆府。他知道,这件事关系到十几户百姓的生计,必须尽快禀报,妥善处理。
12. 府尹亲访垦区地,真篆浮现定民心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