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灰衣人”达成的脆弱协议,如同在平静湖面投下的一颗石子,在营地核心领导层心中荡开了层层涟漪。紧张、疑虑、以及对未知的一丝期待交织在一起。然而,日常的休整与恢复工作仍在继续,生存依旧是第一要务。
协议的具体细节还需要时间进一步敲定,尤其是关于情报共享的层级、方式以及联合研究的监督机制。这些都需要通过无线电与上级进行繁复而谨慎的沟通。在等待上级指示期间,江华将主要精力放在了完善那份关于“彼岸花”事件始末及后续推断的详细报告上,同时协助一连长和指导员老何处理营地的日常管理和伤员的康复事宜。
这天下午,天气难得的晴朗,虽然气温依旧很低,但阳光洒在雪地上,反射出耀眼的光芒,多少驱散了一些营地中的阴霾。江华正坐在窝棚里,就着门口透进的光线,仔细核对报告中的一些技术细节,主要是关于沈哲明对母体精神波动和能量节点的描述,她力求准确,因为这可能关系到未来对类似威胁的判断。
小李的伤势恢复得不错,已经可以不用搀扶自己慢慢行走。他闲不住,便主动承担起整理和清点营地剩余物资的工作。这些物资大多堆放在另一个较大的、作为仓库使用的窝棚里,里面杂乱地放着缴获的日军罐头、弹药箱、破损的武器零件、一些工具,以及从基地外围零星搜集来的、尚未来得及仔细分类的杂物。
根生依旧需要静养,但精神好了许多,正靠在草铺上,慢慢擦拭着一把刺刀,听着小李在仓库那边翻找东西时发出的叮当声响。
突然,仓库那边传来小李一声略带诧异的低呼:“咦?这东西……有点怪。”
江华和窝棚内的根生都抬起头。不一会儿,小李手里拿着一个沾满油污和灰尘的、似乎是铝制的扁平方盒子走了回来。盒子不大,约莫一本字典大小,表面有明显的磕碰痕迹和几处锈蚀,一侧有一个小小的、已经损坏的卡扣。
“华姐,你看这个,”小李将盒子递给江华,“刚才在一个装废弃无线电零件的箱子底下翻到的,压在最下面。看样式不像鬼子常用的东西,上面还有些……奇怪的符号。”
江华接过盒子,入手颇沉。她用手抹去表面的浮尘和油污,露出了盒子的本来面目。材质确实是铝合金,但加工工艺似乎与常见的日制或苏制物品有所不同,更加精密一些。盒子的正面,没有任何文字标识,只有几个蚀刻上去的、线条简洁却充满某种奇异美感的几何符号——一个嵌套的双环,环内是几个排列有序的点,旁边还有一个如同闪电般的曲折线条。
这些符号,与之前在那块晶体碎片附近文件上看到的、以及“灰衣人”提及的古老刻痕风格,隐隐有几分神似!----一段极其微弱、断断续续的、与“彼岸花”母体爆炸时频率相似,但又包含独特标识的生物信号,江华的心跳不由得加快了几分。
她尝试打开盒子,但那个卡扣已经锈死。小李找来一把老虎钳,小心地用力,才将卡扣撬开。
盒子内部衬着已经发黄、脆化的防震绒布。里面存放的,并非想象中的文件或武器零件,而是一堆……胶木旋钮、细小的真空管、缠绕着细密铜线的线圈,以及几块连接在一起的、蚀刻有复杂电路的胶木板。这看起来像是一个某种电子设备的内部核心部件,而且工艺相当精良,绝非粗制滥造的土制品。
“这是……无线电的零件?”根生也好奇地探过头来看。
小李拿起一个真空管对着光看了看,摇了摇头:“不像,鬼子电台的真空管我见过,没这种型号的。而且这电路板……太复杂了,不像军用级别的。”
江华的目光则被电路板边缘,一个用特殊颜料手写上去的、已经有些模糊的日文标注所吸引。那标注并非设备型号,而是一个地名和编号:
“辉北峠観测站 #7 - 异常周波数检出器 中核部 - 昭和十六年八月 回收”
(辉北峠观测站 #7 - 异常频率检测器 核心部 - 昭和十六年八月 回收)
辉北峠?江华迅速在脑海中搜索着记忆。大兴安岭地区范围广阔,日军设立的各种观测站、气象站、哨所多如牛毛,这个名字并不特别突出。但关键在于后面的描述——“异常频率检测器”!
昭和十六年,即1941年八月!这个时间点,远在黑泽的“彼岸花”计划进入大规模人体实验和母体培育阶段之前!也就是说,日军早在那时,就已经在某个名为“辉北峠”的观测站,进行着对“异常频率”的监测!而这个设备的核心部件,为何会出现在“彼岸花”基地的外围杂物中?是转移?是技术借鉴?还是……两者之间存在某种不为人知的联系?
“辉北峠……”江华喃喃念出这个名字,感觉仿佛触摸到了另一条隐藏在主线之下的、更加幽深的暗线。这个意外发现的破损设备,像是一把钥匙,似乎能打开一扇通往更早秘密的大门。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