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125回:驰道
晨曦的金光刺破云层,洒在巍峨的皇宫重檐碧瓦之上,荡开一圈圈威严的光晕。庄严肃穆的钟鼓声穿透层层宫墙,宣告着大朝会的开始。百官身着品级冠服,神情肃穆,按文武品阶分列两侧,沿着汉白玉铺就的御道,缓缓步入那象征着玄唐最高权力中枢的太极殿。
在这支秩序井然的队伍中,一道身影的出现,引来了无数或明或暗的注目。他并未穿着繁复的亲王冕服,依旧是一袭简单的青色道袍,步履从容,气息内敛,与周围庄严华贵的氛围显得有些格格不入,却又仿佛自成一方天地,让人无法忽视。
正是李之源。
他一般极少参与这等例行朝会,今日现身,自然是因皇帝伯父李琰的特旨召见。至于缘由,李之源心中已有几分猜测。
百官山呼万岁,繁琐的礼仪过后,朝会进入正题。各部院大臣依次出列,奏报政务,从边境防务到民生农桑,从财政税收到工程水利,桩桩件件,无不显示着这个庞大帝国高效而有序的运转。李之源静立班中,眼观鼻,鼻观心,仿佛神游物外,实则将一切尽收耳底,对玄唐如今的国力与效率,也有了更直观的认识。
待常规政务奏报完毕,殿内稍稍安静下来。端坐于九龙金漆宝座上的皇帝李琰,目光扫过群臣,最终落在了李之源身上,脸上露出了温和的笑意。
“之源。”皇帝开口,声音洪亮,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亲近。
“臣在。”李之源出列,微微躬身。
“前日万象拍卖会,朕听闻盛况空前,成果斐然。你为朝廷,为天下,又立下一大功啊。”李琰语气中带着毫不掩饰的赞许。
“陛下谬赞。”李之源神色平静,“此乃风行体系上下同心,以及天下同道抬爱之果,臣侄不敢居功。”
皇帝笑了笑,不再绕弯子,直接问道:“朕听闻此番拍卖,所获颇丰。不知你对此笔收益,有何打算?”
此言一出,殿内百官顿时竖起了耳朵。拍卖会的惊天成交额早已传遍朝野,谁都想知道,这位富昌王殿下会如何处理这笔富可敌国的财富。
李之源早有准备,从容奏道:“回陛下,拍卖所得,皆取之于天下。臣以为,亦当用之于天下。臣愿将此次拍卖净收益之半数,约计六千万两黄金,尽数捐予国库,专款专用,以裨益民生,巩固国本。”
“半数?六千万两黄金?!”
即便是在这太极殿上,不少大臣也忍不住低呼出声,面露震惊之色。这可是六千万两黄金!不是白银!如此巨款,说捐就捐,这是何等的手笔与胸襟!
皇帝李琰眼中也闪过一丝惊异,随即化为更深的欣慰与激赏。他深知这个侄儿的性子,此举绝非沽名钓誉,而是真心实意想要回馈这片生养他的土地。
“好!好一个取之于天下,用之于天下!”李琰抚掌赞叹,“之源,你有此心,朕心甚慰!不知你对此笔专款,具体有何章程?”
李之源清晰地说道:“臣建议,将此五千万两黄金,分作四部分使用。”
“其一,拨付两千万两,专用于全国农业革新。推广新式农具、优选粮种、兴修水利、改善农法,务使我玄唐粮仓更加丰实,百姓再无饥馑之忧。”
“其二,拨付一千万两,专用于全国医疗革新。扩建各级医馆,培养医护人才,研发推广普惠丹药与医方,降低百姓看病之难、用药之贵。”
“其三,拨付一千万两,继续投入全国驰道建设。完善‘八纵八横’主干网络,并逐步向郡县延伸,畅通物流,便利出行,巩固疆域。”
“其四,拨付两千万两,专用于全国文化教育。广建社学、蒙学堂,普及基础教育,资助寒门学子,兴办各级技术学院,鼓励百家争鸣,开启民智,为国家储备更多人才。”
四项提议,条条关乎国计民生,着眼长远,听得殿内不少有识之士连连点头。尤其是那用于文教的两千万两,更是大手笔,彰显了李之源对人才培养的极度重视。
“准!”皇帝李琰没有任何犹豫,直接拍板,“便依你所奏!户部、工部、礼部、太医院,即刻会同有司,拟定详细章程,务必使此笔款项,每一文都用在刀刃上!”
“臣等遵旨!”被点名的几位尚书立刻出列领命,神色郑重。
解决了这笔巨额收益的用途,殿内气氛更加热烈,群臣看向李之源的目光,充满了敬佩与叹服。
就在这时,皇帝李琰忽然轻轻咳嗽了一声,脸上露出一丝与他帝王身份不太相符的、略显不好意思的笑容,目光再次投向李之源。
“之源啊,还有一事……”李琰的声音压低了一些,带着点商量的口吻,“朕听闻那‘风行壹型’飞舟,神妙非常,可翱翔于九天之上,日行数千里。不知……你能否为朕,也量身炼制一艘?无需如拍卖会上那般简朴,规制、装饰,都可按帝王仪制来办。”
说完,他似乎也觉得有些过于“爱慕虚荣”,又补充道:“咳咳,朕并非贪图享乐,实乃……有时巡视疆域,体察民情,若有此物代步,岂不更加便捷高效?”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