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风拂过,松涛阵阵,仿佛在回应他的话。
陈明远继续道:“弟子渐悟,精神传承,不在规模宏大,而在点滴浸润;不在人人皆知,而在心心相印。正如您所说,‘千古明月同一照,代代青衫不同身’。沈林精神,在不同的时代,不同的人身上,自有不同的体现。”
他翻开《浮生镜鉴》的最后一章,上面记录着十年来书院弟子践行沈林精神的真实故事:有弟子在偏远山村办学,二十年如一日;有弟子在瘟疫中救治百姓,不幸染病身亡;有弟子面对威逼利诱,坚守原则不入浊流...
“这些平凡的弟子,或许不及沈公林神医之万一,但他们都在各自的‘青衫’上,映照着同一轮明月。”陈明远轻声道,“这,便是真正的‘云散月明照青衫’吧。”
夕阳西下,陈明远起身准备离开。忽然,他看见不远处一个小沙弥正在沈林墓前祭扫,动作熟练而恭敬。
“小师父,请问你是...”陈明远上前询问。
小沙弥合十行礼:“小僧来自静心庵,受师父之命,常年为沈公林神医扫墓。”
陈明远恍然想起,静心庵是林素问生前常去的一处小庵,没想到百年之后,仍有传人记得前来祭扫。
“令师是...”
“家师慧明师太,原是林神医救治过的一个孤女。”小沙弥平静道,“家师常说,林神医救她性命,更救她心灵。她虽入空门,却始终不忘林神医‘医病更医心’的教诲。”
陈明远心中一震,忽然明白了精神传承的真正含义——它不局限于书院,不局限于师徒,而是如明月之光,无所不照;如春风之雨,无所不润。
回到书院,陈明远召集弟子,宣布了一个重要决定:他将在三日后退位,由弟子公推新山长。
“为何如此突然?”众弟子惊讶不解。
陈明远道:“今日我见一小沙弥为沈林扫墓,方知精神传承,不囿于一院一地。我主持书院十年,已到功成身退之时。此后,我欲云游四方,寻访沈林精神的民间传承。”
三日后,陈明远将山长之位传给一位年轻弟子,自己只带简单行囊,飘然离去。临行前,他将陆文清临终所书诗卷交给新任山长:“记住,明月常在,青衫常新。书院存在的意义,不是守住传统,而是焕发新生。”
此后数年,陈明远游历大江南北,果然发现了许多沈林精神的民间传承:有医者遵循林素问“医病医心”的教诲,有塾师效法沈墨言“有教无类”的理念,有官吏奉行“清慎勤”的准则...他们大多不知墨言书院,却以自己的方式践行着沈林精神。
晚年,陈明远将所见所闻编撰成《明月青衫录》,书中最后一句话写道:
“今乃知:明月一轮,千古同照;青衫万领,代代常新。沈林精神,早已不囿于二人之身,不限于一书之院,而是化作明月清辉,照亮万千青衫。云虽常聚常散,月却永耀千秋;衫虽时旧时新,青却永葆本色。如此,方是真正之‘云散月明照青衫’。”
完书之日,陈明远无疾而终,享年七十二岁。
消息传回墨言书院,新任山长率众弟子在沈林墓前与陆文清墓前各立新碑,上刻陈明远生平事迹。而那棵见证了三代传承的海棠树,依旧花开花落,年复一年。
又是一年清明,明月皎洁,清辉洒满书院,洒在往来祭扫的弟子青衫上,静谧而永恒。
而那轮明月,也依旧静静地照着这人间,照着来来往往的“青衫”们,照着永不褪色的精神与风骨...
喜欢浮世金钗录请大家收藏:(m.suyingwang.net)浮世金钗录三月天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