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照计划今天上午是语文复习,对詹晓阳而言,确实如鱼得水。词语解释、段意分析、古文赏析,这些需要扎实记忆和一定悟性的内容,他处理起来得心应手。命题作文更是他的强项,审题、立意、谋篇布局,思路清晰流畅,一篇符合要求甚至能出点彩的作文提纲已然在胸。
他严格按照复习大纲,高效地利用了一个早上的时间,便将语文科目梳理完毕。合上书本和笔记的那一刻,他轻轻呼出一口气,心里盘算的是如何将挤出来的时间,精准地投入到下午更为繁杂的事务中去。
午饭是在学校食堂匆匆解决的。扒拉完最后一口饭,詹晓阳立刻找到了汪胖子,两人躲到食堂角落里人稍少些的柱子后面。
“胖子,下午需要200盒鸡蛋,老时间老地方”说着他从包里掏出一小叠折得整整齐齐的钞票,迅速塞到汪胖子手里,“喏,加上上次的200盒,一共八百八,你点一下,收好。晚上一起给你姑父。”
汪胖子捏着厚度实在的钞票,脸上笑开了花,小眼睛眯成两条缝:“OK!没问题。”
“另外,跟你姑父商量下,这边又增加了两个地方开业,以后都需要鸡蛋礼盒,看2块一盒行不行?”詹晓阳说完拍拍汪胖子的肩膀。
“好的,我一会就打电话回去。”汪胖子的眼神有些不淡定了。
詹晓阳转身去找刘小惠。
刘小惠已经等在食堂门口了,怀里紧紧抱着她的小布包,里面鼓鼓囊囊的,正是这些日子积攒下来的营业款。看到詹晓阳过来,她下意识地把书包又往怀里搂了搂,眼神里带着点紧张,也带着点完成任务般的轻松。
“走吧,存钱去。”詹晓阳言简意赅。
两人出了校门,坐上人力三轮车。初夏午后的阳光已经有些灼人,晃得人睁不开眼。三轮车夫穿着汗衫,脖颈上搭着毛巾,卖力地蹬着车,车轮碾过不平整的水泥路面,发出有节奏的“嘎吱”声。
詹晓阳看着街边飞速后退的店铺行人,心里却在盘算着接下来的动线:存钱,送小惠回校,然后去陈桥市场,再去新桥市场,最后去牌坊街的打印店,如果时间赶得及,最好还能去南春桥摊位看一眼……时间像攥在手心里的沙子,得掐着指头算。
刘小惠坐在旁边,身子坐得笔直,双手始终护着怀里的书包。她偶尔偷偷瞟一眼身旁眉头微蹙、显然在思考的詹晓阳,心里有种说不出的踏实感,又隐隐为他这么奔波感到一丝心疼。她知道自己能做的,就是帮他把这些“账房”的事情打理清楚,不出半点差错。
到了银行,相比上次,刘小惠显得镇定了不少。她走到柜台前,依旧是那个年轻的男柜员。当她把书包里用牛皮纸信封装好、捆扎得结结实实的一万五千块钱从窗口递进去时,柜员接过的手明显顿了一下,抬头惊讶地看了看窗口外这个穿着校服、一脸稚气却表情认真的女孩,又看了看她身后那个同样年轻但眼神沉稳的男孩。
“又……又是营业款?”柜员忍不住确认了一句,语气里充满了难以置信。这年头,这么多现金,还是两个高中生模样的孩子来存,实在少见。
“对,麻烦您了。”刘小惠点点头,声音不大,但很清晰。
柜员不再多问,低下头开始熟练地拆捆、点数、验钞。点钞机哗哗作响,詹晓阳静静地站在一旁等待,目光扫过银行大厅里稀疏的客户,心里想的却是这笔钱入库后,下一步的流动资金该如何调度。刘小惠则微微屏住呼吸,眼睛跟着柜员点钱的手指移动,直到所有手续办妥,存折上盖好章递出来,她才彻底松了口气,脸上露出了如释重负的微笑。
存好钱,詹晓阳先把刘小惠安全送回学校,然后片刻不停,跳上另一辆人力三轮车,直奔陈桥市场。
陈桥市场是潮城有名的综合性市场,比南春桥市场规模更大,人流更旺。正如林珊珊所说,她小姨盘下的门面位置极佳,正在市场主入口的黄金地段,所有进出市场的人流几乎都能第一眼看到。
店面果然已经装修完毕,崭新透亮。门头挂着“澄城狮头鹅”的招牌,红底金字,颇为醒目,下面一行小字“正宗原产地 味美价更实”也清晰可见。店面的装修能看出花了心思,墙面贴了洁净的瓷砖,地上铺了防滑地砖,最显眼的是用一大面完整的玻璃做了前后隔断,前面是明亮的售卖区,后面应该是加工和储藏区,既保证了卫生,又显得店面宽敞通透。
詹晓阳走进店里,林珊珊的小姨——一个四十岁上下、穿着素雅又落落大方的中年妇女,正拿着抹布这里擦擦,那里抹抹。看到詹晓阳,她立刻笑着迎上来:“晓阳来啦!快看看,弄得怎么样?”
“小姨,这位置真是没得说!装修得也好,亮堂、干净,看着就上档次!”詹晓阳由衷地赞叹,一边仔细打量着店内的每一个细节,“珊珊姐说的一点没错。”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