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月的天空依稀晴朗,阳光下的许多故事缓缓酝酿!
按照每天课程表,白天三个课程,每个课程两节连上;晚上是两节自习课。
开学第一课即将开始……
同学们危襟正坐,崭新的课本整齐地摆在课桌右上角,空气中弥漫着纸张的清香和淡淡的粉笔灰味道。
詹晓阳轻轻摩挲着语文课本的封面——那熟悉的深绿色纹理,右下角印着中等专业学校教材的字样。前世这本书被他翻得卷了边,现在却崭新得让人不忍下笔。
听说语文老师很严,同桌林浩杰小声说,他侧过身子,胖王楷说他的课不能开小差。
詹晓阳点头。他当然记得董老师,那个让学生又敬又畏的老先生。
上课铃骤然响起,清脆的电铃声在走廊回荡。脚步声由远及近,一个身影出现在教室门口。
董玉明老师站在讲台前,目光如炬地扫视全场。他确实如传说中那般:五十岁模样,身材不高偏胖,梳着整齐的大背头,头发乌黑得不像这个年纪。最让人印象深刻的是那双眼睛,犀利得仿佛能看透人心。
起立!游金彦作为班长率先喊出口令。
桌椅碰撞声中,全体学生齐刷刷站立。
董老师微微颔首:同学们好。
老师好——参差不齐的回应。
他没有立即让学生坐下,而是继续审视着每个人。教室里静得能听见窗外的蝉鸣。詹晓阳感到那道目光在自己身上停留了片刻,带着探究的意味。
请坐。终于,他开口了,声音洪亮有力,我是董玉明,未来一年负责你们的语文教学。
转身在黑板上写下名字,粉笔与黑板摩擦发出清脆的声响。那三个字写得遒劲有力,完全不像胖乎乎的手能写出来的。
语文,他放下粉笔,目光再次扫过全场,不是认字课,不是背书课。是教你们如何思考,如何表达,如何做人。
开场白简洁有力,不少同学悄悄挺直了腰板。詹晓阳注意到董老师的衬衫袖口磨得有些发白,但干净整洁,每一个纽扣都扣得一丝不苟。
打开课本第一课,《荀子》选读。董老师拿起课本,却不翻开,有谁读过《荀子》?
教室里一片寂静。詹晓阳犹豫了一下,缓缓举手。
董老师示意。
读过《劝学篇》,詹晓阳起身,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董老师眼中闪过一丝惊讶:坐下。能背几句不错,但知道为什么开篇学《荀子》吗?
这次没人回答。詹晓阳心里知道答案——荀子重礼法,符合医学伦理教育,但他选择沉默。
因为医者先要明理。董老师自问自答,理不明,何以明医理?
他开始讲解《荀子》前三段。没有照本宣科,而是旁征博引,从先秦讲到现代,从哲学讲到医学。同学们听得入神,连最坐不住的黄朝彬都忘了搞小动作。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这不是说学生一定要超过老师,而是说知识在传承中发展。董老师目光扫过台下,你们学医更是如此。前辈的经验要继承,但也要敢于创新。
詹晓阳认真做着笔记。前世他觉得这些内容枯燥,现在却听出深意。董老师不是在教语文,是在教思维方法。
讲课到精彩处,董老师会突然提问:第三排中间刚刚回答问题同学,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怎么理解?他指了指詹晓阳。
詹晓阳起身:就像医学发展,基础来自前人,但可以做得更好。
举例。
比如华佗的麻沸散是现代麻醉学的雏形,但现在我们有更安全的麻醉技术。
董老师难得露出微笑:不错。坐下。
詹晓阳感到几道羡慕的目光投来。林浩杰对他悄悄竖了下大拇指。
初中时詹晓阳看了不少的书籍,再加上有前世的加持,课堂表现还过得去的。
第二课时刚开始,董老师突然放下课本:现在默写刚才讲的三段。
教室里顿时响起一片哀叹和慌乱的翻书声。
不许看书,董老师踱步到窗前,我说过,语文不是背书课,但该记的必须记牢。
詹晓阳微微一笑。前世他最怕默写,现在却成竹在胸。重生带来的记忆优势,让他几乎过目不忘。
默写结果可想而知。董老师看着交上的作业,眉头越皱越紧:错字连篇!句读不分!还有用拼音代替的!
他拿起一份作业: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君子博学而日餐省乎己!吃饭反省吗?
教室里爆发出哄笑。
笑什么?董老师板着脸,你们也好不到哪去。
他拿起另一份:这个把跂而望矣企而望矣,倒是很有企业家精神。
笑声更大了。詹晓阳看着老师手中的作业本——那是前排苏明燕的,她脸红得快要埋进课桌。
下课前的最后五分钟,董老师布置课外作业:第一,背诵《劝学篇》前三段;第二,写一篇读后感,谈谈锲而不舍金石可镂对学医的启示;第三,请大家在课后准备两本工具书,分别是《新华字典》和《成语词典》,下节课再做分解。”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