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8日,洛阳城已经开始疏散居民了。
虽然蒋鼎文早就下达了疏散命令,但这项工作需要的不是命令。
是充足的资金。
南京城里的居民不知道要跑吗?
没有钱,就意味着无法购买到粮食,而人是铁饭是钢,一顿不吃饿得慌,如果连基本的温饱都无法保证,又怎么能有力气继续前行呢?
此外,没有交通工具,就算成功出城,一个人在民国时期的乡下又能走多远呢?毕竟那时候的交通条件非常有限,道路崎岖不平,而且可能还会遭遇各种危险和困难。
更重要的是,如果一个人就这样跑了,那么他在城里辛苦积攒下来的家当又该如何处理呢?这些家当可能是他多年的心血和积蓄,是他生活的保障。
如果没有了这些钱,即使跑到了大后方,又怎么能在那个陌生的环境中生存下去呢?毕竟在那个动荡的年代,生活本就艰难,没有经济基础,恐怕连最基本的生存都成问题。
要撤离居民,许粟首先要做的,就是拨出一笔钱,给城里的居民补偿他们搬家的损失。
虽然经过官员的层层贪污,到居民手上已经没多少了,但这是在国府治下,有钱拿就不错了。
然后许粟派出自己的警卫营开始登记集合洛阳城里的居民,使用运输营的汽车把他们送到新安。
在那里,百姓们可以乘上卸完军火弹药的火车前往大后方。
转用如此着急,是因为处于巩县的菊兵团给许粟发来了一份电报。
如果许粟再不投降,鬼子攻下洛阳后,就要执行不封刀的命令了。
许粟不是光头,可以把几十万百姓丢下自己逃命,他一边作战,一边开始尽力转移民众。
尽管他的力量是有限的,只能把城里的百姓转移出去,但这也基本够了。
鬼子下乡搞屠杀是常事,但至少百姓可以跑,不至于被堵在城里等死。
洛阳城里转移的人流嘈杂不已,城外的防御战线上却陷入危险的宁静中。
菊兵团正在集结兵力。继上次进攻失败后,菊兵团已经改变了进攻策略,变分路进攻为集中一点。
攻击重点就放在洛阳东部防线的核心东马坡阵地。
这里是2 师的指挥中心和重迫击炮营的驻扎地,只要鬼子从东面进攻,他们首先遭到的就是密集的迫击炮炮弹。
要是鬼子一集结大部队,东马坡阵地上的通讯兵就可以呼叫邙山上的炮火支援。
上次鬼子进攻,被这些炮火炸惨了。
2 师去渑池的时候,把自己的通讯部队留下了。
菊兵团像以往一样,凭借着自己携带的火炮开始轰击洛阳的外围防线,准备一举突破的时候,被无线电呼叫来的炮火炸的差点当场崩溃,几个炮兵小队当场全灭。
但是当他们想要反击的时候,发现根本做不到。
二战中的反炮兵技术很差,只能通过有限的几种手段进行反击,更不要说邙山炮兵的观测和射击分为两个部分独立运行,这给鬼子的反击造成了更大的麻烦。
要突破许粟给他们设立的炮兵体系,几乎是不可能的。
就算鬼子通过测算,强行展开反炮兵作战,鬼子也没有办法确认反击效果。
邙山上的炮火停了,这是因为他们的反击奏效了?还是许粟的炮兵转移阵地了?
这一切都无从得知。
鬼子只知道,自己再次进攻的时候,密集的炮火又一次覆盖了过来。
这次,鬼子通过无线电侦察,已经确定了设立在东马坡阵地的炮兵观察所的位置。
他们集结了两个大队作为主攻部队,准备一举攻克东马坡。
鬼子一开始行动,游荡在鬼子营地搜索营官兵就发现了动静,情报立刻汇报到了许粟的指挥部。
许粟调兵遣将加强防御的同时,专门给邙山炮台打了一个电话:“告诉时小毛,让炮兵团结束休息,进入炮位,准备战斗。”
鬼子不知道自己的炮火反击造成的效果,时小毛则最清楚不过,一点损失都没有造成。
在邙山之上,一座座炮台巍然矗立。这些炮台是经过了大量民夫的辛勤劳作才得以建成。
这里原先只是一些天然的山洞,许粟在原有的山洞基础上进行了大规模的挖掘和扩建。
经过民夫们艰苦的修筑,洞口处修筑了坚固的钢筋水泥炮台。这些炮台不仅坚固耐用,而且设计精巧,上面还特别加装了在国内很少见的伪装网。
山洞内,通过炸药的爆破,几条坑道被开辟出来,它们相互连接,构成了一个完整的炮兵阵地。这些坑道不仅方便了兵力和物资的囤积,还使得火炮的转移变得更加便捷。
为了进一步保护炮台,许粟在外围用沙袋垒起了几堵高墙。这些高墙环绕着炮台,形成了一道坚固的防线,有效地缓冲了炮弹的冲击力,保护了炮台内部的人员和装备。
前一次进攻,鬼子炮兵的反击大部分打到了山上的空地上,只有几发炮弹打到了炮台前。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