距离许粟上次来到重庆,其实只过了不到一年。
但是许粟看到这座长江边的国府陪都时,感觉自己已经过了十年了。
战争,这是一个充满血腥与暴力的词汇。对于那些指挥大兵团作战的指挥官们来说,战争是一场残酷的考验,不仅需要面对敌人的猛烈攻击,还要承受巨大的心理压力。
在战场上,指挥官们必须时刻保持高度的警觉和清醒的头脑。他们需要在复杂的战局中迅速做出判断,下达命令,并且要确保这些命令能够被准确地执行。
在战争的过程中,时间仿佛变得异常漫长,每一分钟都像是被无限拉长。
指挥官们要在紧张的氛围中度过无数个日夜,忍受着身体和精神的双重疲惫,他们的精力被不断地消耗。
当我们翻开那些战场统帅的回忆录时,会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对于那些关键时刻的描写,往往需要数千字的篇幅,而他们的休闲时光却不过寥寥几行字就带过了。
在战争的背景下,那些短暂的放松时刻显得如此微不足道。与生死攸关的战斗相比,休闲时光只是一种暂时的喘息,一种让疲惫的身心稍作休整的机会。
许粟到第六战区以来,连续参与了鄂西会战和常德会战两场会战。
尽管与那些声名显赫的元帅和将军相比,他的地位或许稍显逊色,但作为一名师长,他所面临的挑战和困难丝毫不亚于他人。
指挥一个师并非易事,许粟在这两场会战中遇到了许多棘手的难关,需要在有限的资源下做出艰难的抉择,不得不多次临时调整部队战术。
现在,许粟看着这座繁华的城市,只感到一丝欣慰。
尽管他并没有像国军战报所吹嘘的那样取得一场辉煌的大捷,但这一次东出,他成功地斩断了鬼子伸向重庆的黑手。
也算是对保卫大重庆做了贡献。
然而,他的心情却并不轻松。战争的残酷和不确定性让他感到无比沉重。他想起了那些牺牲的战士,这次出征的道路上浸透了烈士的鲜血。
江水依旧奔腾,他的思绪却像被江水淹没的石头一样,渐渐沉入心底。他深吸一口气,重新振作起来。
抗战的道路依然充满艰险,但知道结局的他都支撑不下去,又怎么能指挥手下的部队投入战场呢。
“师长,”林译快步走到许粟面前,敬了个标准的军礼,然后语气沉稳地报告道。
“前锋部队已经抵达国府为我们安排的营地了。经过仔细勘察,发现营地虽然有些破旧,但整体结构还算稳固,可以正常使用。目前,部队正在对营地进行全面清扫。”
“全军开拔,回营。”
许粟一声令下,身后沉默的大军动了起来。
早起的重庆市民看着江边这支军容严整的大军不由目瞪口呆,自从抗战前期,国军的几只主力师损失后,重庆市民已经很久没有见过这么强大的军队了。
一支部队战斗力强大与否,普通百姓光看其实是看不出来的。
然而,201 师的军容军姿堪称一绝。他们的军装整洁如新,纪律严明,每一个动作都整齐划一,队列整齐得如同一条直线,让人不禁为之赞叹。
行军队伍以四列纵队的形式,沿着江边的道路迅速前行。尽管清晨的地面还覆盖着一层薄薄的白霜,使得道路有些湿滑,但这丝毫没有影响到部队的行进速度和秩序。
偶尔会有士兵不小心滑倒,但他们迅速起身,继续跟上队伍的步伐,整个队伍的行进节奏依然保持得有条不紊。
这样的一支部队,其整体形象和风貌令人印象深刻。
和那种队列松松垮垮、军容军纪一塌糊涂的部队一比,简直是天壤之别。那样的部队给人一种散漫、无序的感觉,让人对其战斗力产生怀疑。
即使是普通百姓,一眼望去也能明显感觉到201师的与众不同。
事实上,很多人都存在这样一种误解,他们认为部队从战场上撤下来后,必定会呈现出一片混乱不堪、脏兮兮的景象。仿佛只有这样,才能体现出这支部队刚刚经历过激烈战斗的事实。
许粟带了兵,就知道这纯粹是胡说。
真正优秀的部队,无论在何种情况下,都能够保持良好的军容和纪律。
军队作战,并非是个体的单打独斗,而是一个紧密协作的集体。它就像一台精心设计的机器,每个部件都相互关联、相互配合,以确保整体的高效运行。
而部队的军纪,则如同这台机器的润滑剂和校准器,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严明的军纪能够规范士兵的行为,从而保证整个部队的行动协调一致。
一旦军纪败坏,这台原本精密的机器就会失去平衡,各个部件之间的配合也会变得混乱不堪。这样一来,军队的战斗力自然会大打折扣,甚至可能在战场上一败涂地。
201师虽然刚从战场上下来,但是战火反而淬炼了部队。
应该说学不会纪律的士兵,都在战场上被宪兵拖出去枪毙了。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