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教授翻出那片嵌铜屑的长安骨签,铜屑组成的“安”字此刻多了个偏旁,变成了“按”字的古体——在佛教用语里有“安顿心灵”之意。“地脉是物质根基,水脉是能量流动,天脉是信息传递,而精神传承,或许是归藏阵的最终载体。”他望着骨珠里的寺庙虚影,“守契人知道,真正能永恒的,是文明留在人心里的印记。”
林薇握紧掌心的骨珠,珠内的“信”字渐渐淡去,取而代之的是个“心”字的甲骨。这个字的笔画里,藏着颗跳动的心脏,心脏的血管纹路,与观星台的星图、平江路的水网、长安的地脉完全吻合,像个微型的宇宙。
车驶离观星台时,晨光已铺满中原的沟壑。林薇回头望去,整座观星台的石砖仍在泛着微光,像块刻满密码的巨大甲骨,正把三千年的故事,轻轻读给掠过的流云听。骨珠在她掌心微微发烫,像是在催促着下一段旅程——从仰望星空,到回归心灵,归藏阵的最后一脉,原来藏在每个传承者的心里。
远处的天枢星仍在发亮,客星的光尾里,那片刻着“归”字的甲骨越来越清晰。林薇忽然明白,所谓“归藏”,从来不是把记忆藏起来,而是让它像种子一样,在大地里扎根,在水流里生长,在星空中传播,最终在人的心里开花结果。
骨珠的震颤带着新的韵律,像首正在谱写的新歌。林薇低头看着它,珠内的国清寺轮廓越来越近,寺前的隋梅正在幻象里绽放,花瓣上的纹路,正与她掌心的纹路慢慢重合。她知道,下一站,该去触摸文明的灵魂了。那里有千年古刹的晨钟,有守契人留下的心灵密码,还有那个藏在信仰深处的,关于“归藏”的终极答案——原来所有的传承,最终都是为了让我们记得,自己是谁,来自何方,要往何处去。
车朝着东南方向驶去,窗外的中原大地渐渐被江南的烟雨取代。林薇把脸贴在车窗上,看着远处的山影越来越近,骨珠里的“心”字越来越亮,她知道,那场跨越三千年的文明对话,即将在晨钟暮鼓间,迎来最温柔的共鸣。骨珠在掌心轻轻颤动,像是在回应着远方的钟声,那震颤比在观星台时更柔和,带着种尘埃落定的安宁,仿佛三千年的等待,终于找到了可以安放的角落。
喜欢北大博士请大家收藏:(m.suyingwang.net)北大博士三月天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