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1年暮春,南州老城区拆迁改造正酣,青砖灰瓦的老宅接连被推倒,尘土裹着细碎的杨絮飘在半空。林砚刚在刑侦技术实验室看完新到的指纹比对设备说明书,传呼机就急促响起,屏幕显示“老城区拆迁工地发现骸骨,速往”。
“又是突发情况。”林砚收起传呼机,喊上苏晓和赵伟,抓起勘查箱快步下楼。警车穿行在狭窄的老街巷,沿途能看到不少搬着家具的居民,墙上“拆迁改造,共建新南州”的红漆标语格外醒目。
拆迁工地位于老城区最深处,警戒线已经拉起,几名施工工人蹲在一旁抽烟,脸色透着惊慌。工地负责人见林砚赶来,连忙迎上前:“林队,刚才挖机拆到东侧老宅的墙体时,突然挖出一堆骨头,看着不像动物的,我们赶紧停了工,报了警。”
林砚点点头,戴上手套走进工地。被推倒的老宅墙体散落着砖块和泥土,挖机停在一旁,铲斗上沾着些许褐色泥土,泥土中夹杂着几块泛白的骨头碎片。苏晓蹲下身,小心翼翼地拨开泥土,一块完整的股骨露了出来,骨骼表面光滑,明显是人类骸骨。
“初步判断骸骨埋藏时间不短,至少五年以上。”苏晓用卷尺测量股骨长度,“从骨骼尺寸来看,死者应为男性,身高大概一米七五左右,年龄在三十五到四十岁之间。”
林砚环顾四周,老宅周边已拆得七零八落,只剩下几根残破的房梁。他走到挖出骸骨的墙体位置,仔细观察墙体结构:“这面墙是承重墙,骸骨藏在墙体中间的夹层里,不是自然掩埋,明显是人为藏进去的——能把人骨藏进承重墙,要么是建房时就埋了,要么是后来特意凿墙藏匿,凶手大概率对老宅结构很熟悉。”
赵伟这时带着施工队的老木工过来:“林队,这位张师傅在老城区干了三十年木工,当年这片区的老宅不少都是他参与修建的。”
张师傅年过六十,头发花白,指着残破的墙体说:“这老宅是1978年建的,当时我跟着施工队来搭的房梁。建承重墙的时候,墙体中间会留些空隙填碎石,方便稳固,但这么大的空间藏骸骨,肯定是后来有人凿开墙塞进去的——当年施工时,我全程在场,绝对没藏过这东西。”
“那你知道这老宅当年的主人是谁吗?后来又换过几任住户?”林砚问道。
“老宅最初的主人叫周正国,是个做木材生意的,1982年就举家搬去外地了,之后房子一直空着,前两年才转给拆迁办。”张师傅回忆道,“周正国搬走后,好像没人再住过,就是偶尔有流浪汉进去躲雨。”
林砚让赵伟立刻调取周正国的档案,同时安排技术组的警员对骸骨埋藏处进行细致勘查,提取墙体夹层里的泥土和残留物。苏晓则将骸骨碎片小心装进物证袋,准备带回实验室做进一步检测,确定死亡原因和具体死亡时间。
回到实验室,苏晓忙活了一下午,检测结果终于出来:“林队,骸骨上有多处钝器击打伤,头骨左侧有明显凹陷,应该是致命伤;通过骨骼钙化程度判断,死亡时间大概在1983年左右;另外,骸骨周围的泥土里提取到少量木屑,和老宅房梁的木材材质一致,说明藏骸时用了老宅的木料填充缝隙。”
“1983年,周正国1982年就搬走了,难道是他搬走后,有人在空宅里杀人藏尸?”林砚翻看赵伟送来的周正国档案,“周正国,1940年出生,1978年创办木材加工厂,1982年变卖产业,举家迁往深圳,之后一直在深圳经商,目前还在世。”
“会不会是周正国的生意伙伴?1980年代初做木材生意的,难免有利益纠纷。”赵伟猜测道,“他突然变卖产业搬走,说不定和这起命案有关。”
林砚点点头:“有这个可能。你联系深圳警方,核实周正国1983年的行踪,看看他当年有没有回南州,另外,查一下他当年木材加工厂的合作伙伴,有没有失踪人员。”
两天后,深圳警方传来消息:周正国1982年迁往深圳后,1983年全年都在深圳打理生意,没有回过南州,排除作案嫌疑;但他当年的木材加工厂有个合伙人叫吴建明,1983年夏天突然失踪,至今杳无音信。
“吴建明,1945年出生,和周正国是同乡,两人一起创办木材加工厂,负责采购木材。”赵伟念着吴建明的资料,“档案里记载,吴建明失踪前,曾和周正国因为木材采购款的问题发生过激烈争执,周正国怀疑吴建明贪污采购款,要和他散伙。”
“贪污采购款,争执散伙,这就有作案动机了。”林砚眼睛一亮,“会不会是有人为了掩盖贪污事实,或者分赃不均,杀了吴建明,藏尸在老宅墙体里?”
他让赵伟继续追查吴建明的社会关系,重点排查当年木材加工厂的员工和与吴建明有经济往来的人。很快,一个名叫刘振海的人进入视线:刘振海当年是木材加工厂的采购员,跟着吴建明负责木材采购,1983年吴建明失踪后,他就辞职离开了南州,目前在邻市开了一家小建材店。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