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房里只亮着一盏台灯,光线汇聚在宽大的红木书桌中央,将祁同伟的身影切割成明暗两部分。他的面前,摊开着一本崭新的牛皮纸封面笔记本,旁边放着一支吸满了墨水的钢笔。电脑屏幕是暗着的,他刻意选择了这种最原始、也最不会被任何技术手段远程窥探的方式。
窗外是沉沉的夜色,城市的霓虹被厚重的窗帘隔绝,只剩下极其微弱的光渗入,反而更衬出室内的静谧。这是一种近乎仪式感的静谧,适合进行一场孤独而危险的头脑风暴。
刘秘书那通电话的余音,似乎还在房间里萦绕。赵立春的敲打,像一盆冰水,浇醒了他病愈以来因初步顺利而可能产生的一丝松懈。他清楚地认识到,时间比他预想的更紧迫。沙瑞金的赏识尚在培养阶段,赵家的耐心却已肉眼可见地消耗。他必须加快步伐,在下一波更大的风浪袭来之前,打造出足够坚固的救生艇。
这艘救生艇,光靠表忠心和耍权谋是不够的。他需要实实在在的“硬通货”,一份能让沙瑞金乃至更高层眼前一亮,觉得他祁同伟不可或缺的“投名状”或者说“政绩方案”。这份方案,必须超越汉东省目前官场斗争的层面,具备前瞻性、系统性,并且能切中当前乃至未来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的核心痛点。
裴书文的记忆,在此刻成了他最大的金矿。他搜索着前世在体制内摸爬滚打、阅读海量内参和前沿理论的经验,结合当下汉东省、乃至全国公安系统面临的现实困境,一个清晰的构想逐渐在他脑中成型。
他提起笔,在笔记本的扉页上,用力写下了几个关键词:信息化、大数据、舆情引导、扁平化指挥、合成作战。
这不是一时兴起的空想。在原来的世界里,这些概念早已从理论走向实践,深刻改变了社会治理的模式。但在此刻的汉东,甚至在更高层面,这些大多还停留在纸面探讨或零星试点的阶段。公安系统内部,计算机的应用多半还停留在打字录入、简单查询的层次,信息孤岛现象严重,各警种、各地区之间数据壁垒高筑。应对突发事件,往往依赖层层上报、会议决策的传统模式,效率低下,容易贻误战机。而对于汹涌而来的网络舆情,更多的还是被动应对、删帖堵截的落后思维。
如果能拿出一套成熟、可行、且能迅速见到成效的公安工作信息化与现代化改革方案……祁同伟的眼中闪过一丝锐利的光。这不仅仅是政绩,更是一种话语权的争夺。谁掌握了未来的治理模式,谁就站在了道德的制高点和实力的顶峰。
他深吸一口气,开始构建这份方案的骨架。
首先,是总体目标。他写下:打造“智慧公安”,实现“情报主导、精准打击、动态防控、高效服务”,全面提升汉东省公安机关核心战斗力和现代化治理水平。
目标要高远,但切入点必须务实。他决定从几个最具体、也最能立竿见影的方面入手。
第一,构建全省统一的公安大数据中心。 他详细阐述必要性,打破警种、地域壁垒,整合人口、案件、车辆、网络、视频监控等海量数据资源。他甚至凭借前世记忆,勾勒出数据分级分类授权管理、数据标准化处理、安全防护体系等关键技术要点。他知道,这必然会触动很多部门的奶酪,遇到巨大阻力,所以他在旁边备注:可先选择一两个市局进行试点,成立强有力的领导小组,由省厅主要领导(自然是他自己)挂帅,强力推进。
第二,推动情报指挥体系的扁平化改革。 他批判了现有的层层汇报、反应迟缓的指挥模式,提出建立省、市、县三级一体化实战指挥平台的想法。依托大数据中心,实现情报信息实时推送、精准研判,指挥指令直达一线作战单元,减少中间环节,提升应急处突效率。他特意举了一个例子:比如发生重大刑事案件,指挥中心可以瞬间调取嫌疑人相关信息、关联案件、可能逃窜路线的监控视频、乃至社会关系网络分析,直接指挥路面巡警、刑警、技侦等多警种协同作战,而不是像现在这样,开会讨论,再分头下达指令。
第三,强化网络安全与舆情应对能力。 这是他的重点之一。他深知,在未来的日子里,网络舆论场的斗争会愈发激烈。他提出组建专业的网络舆情监测和分析团队,7x24小时监控涉及汉东、特别是涉及政府形象和公安工作的网络信息。不再是简单删帖,而是要建立分级响应机制:对于一般谣言,要及时发布权威信息澄清;对于热点事件,要主动设置议程,引导舆论走向;对于恶意攻击,要依法固定证据,坚决打击。他强调,公安机关不仅要会“破网”,更要学会“用网”,善于利用新媒体平台发布信息、服务群众、展示形象。
第四,探索“互联网+政务服务”在公安领域的应用。 比如,推行户籍、出入境、交通管理等业务网上预约、网上办理,让数据多跑路,群众少跑腿。这不仅能提升效率,更是改善公安形象、构建和谐警民关系的重要手段。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