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开燕尾城的路,是一条真正的尘俗之路。
陈平安没有孤身赶路。他深知,一个身怀银两的独行老者,在这荒郊野外,无异于一块行走的肥肉。他花了几钱碎银,寻了个去往北方的商队,将自己扮作一个前去投靠远亲的落魄乡绅,混在了脚夫与伙计之间。
车队辘辘,马蹄嗒嗒。
半个多月的时间,他都在这种颠簸与劳顿中度过。白天,他和其他人一样,啃着干硬的饼子,喝着浑浊的河水;夜晚,便寻一处避风的草垛,裹紧了衣服,听着风声与虫鸣入睡。
这具经过两年真气温养的身体,比寻常老者要强健不少,但长途跋涉的辛苦,依旧让他的骨头缝里,时时泛起酸痛。
他从不抱怨,也很少说话,只是默默地赶路。商队里的人,都只当他是个性格孤僻、见过些世面但如今落难了的老头子,对他颇为敬而远之,这正合了他的意。
每当夜深人-静,他便会盘膝而坐,在无人注意的角落里,缓缓吐纳。旅途的疲惫,反倒成了一种别样的修行,让他对体内那缕真气的控制,越发得心应手。
他眼前的景致,也在一日日地变化。从一望无际的平原,到渐渐起伏的丘陵,再到远处天边那如黛的、连绵不绝的山影。
此方天地的吐息,似乎也变得不一样了。
越是向北,空气便越是清新、湿润。待到商队行至青霞山脉的地界时,陈平安只是深吸一口气,便能感觉到一股沁人心脾的、若有若无的清凉气息,顺着鼻腔钻入肺腑。
他知道,这便是稀薄却真实存在的天地灵气。他离自己的目的地,不远了。
在山脚下的一处镇甸,他辞别了商队,独自一人,按照打听来的消息,寻到了流云宗负责招募杂役的管事处。
那地方,并非设在仙气缭绕的山门之内,而是在山脚下一片不起眼的建筑群中。一座青砖灰瓦的院子,门口连个像样的牌匾都没有,看上去倒像是凡俗间的某个大户人家的账房。
院门口,已经聚集了二三十人,大多衣衫褴褛面带菜色。其中有流离失所的灾民,有在城中犯了事、想寻个山门庇护的泼皮,亦有一两个怀揣仙缘、却无修行根骨的痴梦少年。
他们的脸上,都挂着同一种表情——对未来的茫然,以及对仙家门派本能的、卑微的敬畏。
陈平安将自己身上的衣物又揉搓得旧了几分,让头发显得更为散乱,然后佝偻着背,悄无声息地汇入了人群的末尾。
他没有急着上前,而是像一块路边的石头,静静地观察着。
院内,一张八仙桌后,坐着一个身穿锦缎衣袍、面相油滑的中年管事。他正百无聊赖地,用一支毛-笔,在一个册子上勾画着,对院门口这些凡人的死活,似乎没有半点兴趣。
每一个上前应征的人,他都只问三句话:“姓名?”“年庚?”“可有手艺?”
大多数人,都被他不耐烦地挥手赶走。偶尔有那么一两个身强力壮的,或是懂得些木工、石匠手艺的,才会被他勉强录下,分派去做些苦力。
陈平安观察了足足一个时辰,将这位冯管事的脾性,摸了个七七八八——为人贪婪,却又怕担责任;喜欢听奉承话,又极度缺乏耐心。
轮到他时,他佝偻着背,亦步亦趋地挪了过去,脸上堆起了最谦卑、也最惶恐的笑容。
“姓名?”冯管事眼皮都没抬一下。
“回仙师大人,小的……小的陈平。”他用了个假名,声音沙哑,带着一丝老年人特有的喘息。
“年庚?何处人士?”
“五十有六了,是从南边逃难过来的,家里……没人了。”他说着,眼眶竟真的红了,浑浊的老泪在眼眶里打转。
冯管事这才抬眼看了他一下,见是个行将就木的老头子,眼中闪过一丝嫌恶与不耐烦。
就在这时,陈平安从怀里摸索着,递上一份伪造的路引文书。而在递上文书的那一刻,他的指间,一个用粗布包裹的、沉甸甸的小硬块,极其隐蔽地,随着文书一起,滑落到了桌案上。
布包落在桌上,发出一声极其轻微的、银子与木头碰撞的闷响。
冯管事的目光,瞬间被吸引了过去。他的眼角余光,瞥见了布包一角露出的、雪亮的银边。他的手指,在桌面上看似无意地敲了敲,正好将那布包,拨到了袖口之下。
整个过程不见半分烟火气,冯管-事那看似随意的动作,显然已是熟稔于心。
冯管事的脸色,肉眼可见地缓和了下来。他清了清嗓子,语气也客气了些许:“嗯……这么大年纪了,还能做什么?”
陈平安知道,鱼儿上钩了。
他连忙躬身道:“回仙师大人,小的力气活是干不动了。但小人识得几个字,年轻时家里也伺弄过一辈子花草,侍候那些娇贵的物件,最是有耐心。”
“哦?懂些花草?”冯管事似乎来了点兴趣。
“懂一些,懂一些。”陈平安点头如捣蒜。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