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尘汉月》第十九卷
第十七章 星磁护传承
2075 年春,阿勒泰深空传承观测站的大屏上,一组 “星际磁场扰动预警” 正以红色动态线条标注 —— 雪鹰二号在向 9 光年节点飞行时,将进入一片 “不规则磁场区”,区域内磁场方向每小时变化 12 次,强度波动范围达地球磁场的 3-5 倍,可能导致能量膜共振频率紊乱,影响 “宇宙传承信物矩阵” 信号的稳定性。小宇指着屏幕上的磁场模拟动态图,对身边的托娅说:“磁场扰动会干扰星尘编码的传输精度,我们需要让能量膜具备‘实时磁场适配’能力,同时升级双鹰中继系统的抗干扰功能。”
30 岁的托娅此时已成为 “星际磁场应对” 专项小组负责人,她翻开托合提的桦木老笔记,内页 “磁场适配” 章节中,用朱砂绘制的 “磁场感应纹” 图案清晰可见 —— 纹路呈网状交错,与冰岛羊毛 “抗风编织网” 的结构高度相似,可通过纹路节点的动态调整,适配不同方向的磁场。“太爷爷笔记里写‘顺磁而变,纹随场调’,我们可以让能量膜的‘螺旋导流纹’与‘磁场感应纹’叠加,形成‘双纹自适应结构’:导流纹负责星尘防护,感应纹实时监测磁场方向,调整膜层共振频率。” 托娅将笔记中的纹路参数导入雪鹰二号控制系统,协调岩光团队设计 “磁场双纹适配方案”,同时同步给雪鹰一号,让其 “竹编太阳纹” 新增 “磁场补偿功能”,辅助校准信号。
三月,雪鹰二号进入不规则磁场区。观测站的实时监测屏上,能量膜表面的 “双纹自适应结构” 立刻启动 —— 磁场感应纹如蛛网般快速调整节点角度,每监测到一次磁场方向变化,就同步修正螺旋导流纹的共振频率;雪鹰一号则通过 “竹编太阳纹” 释放出淡绿色的 “磁场补偿光束”,与雪鹰二号的信号形成 “频率校准闭环”。数据显示,磁场扰动造成的星尘编码传输误差仅 0.3%,远低于预期的 2%;更惊喜的是,磁场感应纹在调整过程中,竟与雪鹰一号的补偿光束交织成 “传承图腾”—— 图案中,地球非遗符号与目标行星的星尘雪鹰轮廓相互环绕,仿佛是宇宙为双鹰协作绘制的 “守护印记”。“这是磁场与手艺的‘跨星共鸣’!” 岩光团队通过远程检测发现,能量膜的信号稳定性较之前提升 55%,“双纹结构让材料真正实现了‘与宇宙磁场共舞’。”
同期,托娅团队启动 “宇宙传承信物矩阵信号测试” 项目。基于 “双纹自适应结构” 的稳定传输能力,团队将 32 各文明的信物编码拆解为 “基础信息层”“工艺细节层”“情感编码层”,通过雪鹰二号向雪鹰一号发送测试信号,模拟向目标行星传输的全流程。测试结果显示,三层编码的传输完整度均达 99.8%,其中 “情感编码层” 的 “双频情感编码” 在磁场补偿光束的加持下,共振强度提升 60%,更易引发跨文明情感共鸣。“我们还在信号中加入了‘动态交互模块’,若目标行星对某类信物感兴趣,可通过信号反馈触发该文明的手艺演示影像。” 托娅在测试总结会上介绍,这一模块的设计灵感来自托里在代际演练中提出的 “双向看见” 理念,“对话不仅要让对方看见我们,更要让我们看见对方的关注。”
四月,“青少年星际传承矩阵” 开展 “对化应急响应深化演练”。第七代传承人托里(16 岁)带领团队,模拟 “目标行星信号反馈异常” 的场景:演练中,“虚拟目标行星” 仅对马赛珠饰与布须曼岩画两类信物反馈信号,且信号中包含未知的 “星尘编码片段”。托里立刻启动应急方案,一方面调用数据库中马赛与布须曼的手艺资料,生成 “针对性对话信号”;另一方面组织团队对未知编码片段进行解码,发现其是目标行星的 “岩画创作工艺”。“应急响应的核心不是预设答案,而是带着传承的初心,灵活应对每一种可能。” 托里在演练复盘时说,这番话被他郑重地写进桦木老笔记,补充在 “应急响应心得” 章节。
五月,雪鹰二号在 8.5 光年节点传来重大突破 —— 其能量膜捕捉到目标行星的 “二次回应信号”:信号中包含 32 个文明信物的 “关注标记”,其中马赛珠饰、云南竹编、布须曼岩画的标记亮度最高;信号末尾,目标行星首次发送了 “星尘树传承仪式” 的完整视频,视频中,老匠人手持 “星尘雪鹰”,朝着雪鹰二号的方向做出 “邀请靠近” 的动作。“这是目标行星在‘主动表达交流意愿’!” 托娅看着解析出的视频,泪水再次湿润眼眶,“从初步回应到主动邀请,宇宙用它的节奏,回应着人类 26 年的坚守。”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