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尘汉月》第十九卷
第十六章 星尘凝传承
2074 年春,阿勒泰深空传承观测站的大屏上,一组 “星际尘埃团预警” 图标正闪烁着黄色提示 —— 雪鹰二号在向 8 光年节点飞行途中,将遭遇一片直径约 0.3 光年的 “星尘凝聚区”,区域内的星尘颗粒密度是普通深空的 8 倍,可能会阻碍信号传输并磨损载体表面。小宇盯着屏幕上的尘埃团模拟轨迹,对身边的托娅说:“星尘颗粒会附着在能量膜表面,影响共振频率,我们需要结合之前穿越辐射带的经验,升级材料的‘星尘防护能力’。”
29 岁的托娅翻开托合提的桦木老笔记,内页 “星尘环境应对” 章节中,用炭笔绘制的 “星尘导流纹” 图案格外醒目 —— 纹路呈螺旋状,与云南竹编的 “防刮导流编法” 原理一致,可通过特定纹理引导星尘颗粒偏离载体表面。“太爷爷笔记里写‘遇尘则导,而非硬抗’,我们可以让雪鹰二号的能量膜生成‘螺旋导流纹’,同时启动‘星尘吸附 - 转化’功能,将附着的星尘颗粒转化为能量!” 托娅将笔记中的纹路参数导入雪鹰二号控制系统,协调岩光团队设计 “星尘双应对方案”:外层生成螺旋导流纹减少附着,内层通过星铁元素吸附星尘并转化为氢元素储能。
三月,雪鹰二号进入星尘凝聚区。观测站的实时监测屏上,能量膜表面果然浮现出淡金色的螺旋导流纹 —— 星尘颗粒接触纹路后,如被无形的力量引导,沿着螺旋轨迹偏离载体;少量附着的颗粒则被内层星铁元素吸附,在膜层中转化为淡蓝色的能量光点。数据显示,星尘团造成的信号传输损耗仅增加 5%,远低于预期的 18%;更意外的是,转化后的星尘能量竟让能量膜的 “淡紫色防护层” 亮度提升 30%,信号聚焦能力进一步增强。“这是材料与星尘的‘共生共赢’!” 岩光团队通过微观影像发现,导流纹中未被转化的星尘颗粒,竟自发组成了托里设计的 “比邻星雪鹰竹编” 轮廓,“宇宙再次用星尘,呼应了地球的传承印记。”
同期,托娅团队启动 “跨星球传承仪式信号优化” 项目。基于目标行星 “星尘树传承” 仪式的完整影像,团队发现仪式中老匠人传递 “星尘雪鹰” 时,会伴随特定的 “星尘波动频率”—— 这一频率与托合提雕刻桦木雪鹰时的 “凿子振动频率” 存在 92% 的相似度。“我们可以将这两种频率融合,作为传承仪式信号的‘情感核心频率’,增强跨文明的情感共鸣!” 托娅带领团队将凿子振动频率与星尘波动频率叠加,制作成 “双频情感编码”,并将其嵌入 “跨星球传承仪式影像” 的关键节点:当地球 “凿子传艺” 画面出现时,叠加凿子振动频率;当目标行星 “星尘树传承” 画面出现时,叠加星尘波动频率;两者同框时,双频共振形成 “情感峰值”。
四月,“青少年星际传承矩阵” 开展首次 “代际对话模拟演练”。第七代传承人托里(15 岁)与第五代传承人(托娅的学生,22 岁的阿勒泰青年阿古拉)分别扮演 “地球传承代表” 与 “目标行星传承代表”,基于优化后的传承仪式信号展开模拟对话:托里用托合提的老凿子复刻 “桦木雪鹰”,通过全息设备展示雕刻过程;阿古拉则模拟目标行星的 “星尘雪鹰” 制作,用树脂与金属丝还原 “编织 + 锻造” 工艺;双方在 “双频情感编码” 的同步下,完成 “雪鹰信物互赠” 的模拟场景。演练结束后,托里在笔记中写道:“对话不是单向的展示,而是双向的‘看见’—— 看见对方的传承,就像看见另一个自己。”
五月,雪鹰二号在 7.5 光年节点传来新突破 —— 其能量膜捕捉到目标行星对 “预存信号” 的 “初步回应信号”:信号中包含一段 “星尘树摆动” 的动态影像,树影形成的纹路与托娅设计的 “双频情感编码” 波形完全同步;影像末尾,一颗 “星尘雪鹰” 信物从树顶飘落,朝着雪鹰二号的方向飞来。“这是目标行星在‘回应’我们的传承仪式!” 托娅看着解析结果,声音因激动而哽咽,“从 2059 年雪鹰二号总装,到今天收到初步回应,25 年的等待,终于有了宇宙的回响。”
七月,“全球传承仪式信号发布筹备会” 在阿勒泰召开。会上,托娅团队展示了优化后的 “跨星球传承仪式信号”—— 影像中,地球的凿子、云南的竹丝、马赛的矿石与目标行星的星尘树、星尘雪鹰交织,双频情感编码如心跳般同步波动;信号末尾,托合提、托娅、托里三代人的 “雪鹰信物” 模型环绕着比邻星,形成 “代际传承环”。“这不仅是信号,更是人类跨越代际、走向宇宙的‘传承宣言’!” 布须曼传承人卡拉(卡鲁的孙女)通过全息设备提议,将全球各文明的 “传承信物” 三维模型加入信号,形成 “宇宙传承信物矩阵”。提议得到全票通过,全球 32 各文明的传承人陆续提交了信物数据。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