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阳城的初夏,“融境纪念碑” 前的青草已长得齐膝高。每天清晨,都会有各族百姓来此献花 —— 汉人百姓带来精心培育的牡丹,羯族牧民献上新鲜的奶制品,匈奴老人则点燃一炷香,悼念在盐矿偷袭中死去的矿工。这日清晨,明远、木易和石邃带着学堂的同学们,在纪念碑前种下了一片 “同心林”,每棵树上都挂着写有各族名字的木牌。“这些树会像我们一样,一起长大,一起守护洛阳城。” 明远抚摸着树苗,轻声说。
此时的《洛阳融境律》,已从 “纸上条文” 真正走进了百姓生活。在 “胡汉调解会” 的小院里,每天都有各族百姓来此解决纠纷,却鲜少再有激烈争执 —— 汉人商贩与羯族牧民交易时,会主动拿出 “字据 + 滴血” 的凭证;匈奴少年外出时,会提前告知家人去向;甚至连草原上的鲜卑部落,也开始采用《洛阳融境律》处理部落内部的纠纷。“之前我们部落因草场分配打架,现在用‘融境律’的‘公平划分’,再也没人争了。” 前来洛阳学习律法的鲜卑长老,握着崔岳的手感慨道。
石勒抓住时机,在洛阳城召开了第二届 “胡汉会盟”。与第一届不同,此次会盟不仅有北方的鲜卑、匈奴、羌人部落,还吸引了南方的武陵蛮部落 —— 他们通过秘密商道与洛阳城通商后,逐渐认可了 “融境” 李念,此次特意派使者前来参会。会盟现场,各族首领共同签署了《融境联盟公约》,约定 “互不侵犯、通商互市、共御外敌”,还成立了 “融境联军”,由石勒担任盟主,统一调配各族兵力,共同守护北方的和平。
“从今天起,我们不再是孤立的部落,而是‘融境联盟’的一家人!” 石勒站在会盟台上,高举象征联盟的 “融境旗”—— 旗面上,汉、羯、匈奴、鲜卑、羌、蛮等各族图腾环绕成圈,象征着各族同心。台下,各族首领和百姓纷纷欢呼,声音响彻云霄。
然而,这份热闹与团结,却让江南的桓冲坐立难安。他深知,一旦 “融境联盟” 稳固,东晋再想北上,便难如登天。于是,他孤注一掷,暗中联络了草原上最后一股未加入联盟的势力 —— 吐谷浑部落,还说服了对 “融境” 心存不满的羯族旧部石季龙,组成了 “反融境联军”,兵力多达五万,计划从南北两个方向,同时对洛阳城发起最终进攻。
“此次进攻,我们不仅要拿下洛阳城,还要彻底瓦解‘融境联盟’,让中原重回东晋掌控!” 桓冲在联军大营内,指着地图上的洛阳城,语气狠厉,“吐谷浑部落从西北进攻,石季龙从东北突袭,我率领主力从南方北上,三面夹击,定能让石勒首尾不能相顾!”
消息通过武陵蛮部落的使者,连夜传到了洛阳城。石勒接到密报时,“胡汉会盟” 的余热尚未散去。“桓冲这是要鱼死网破!” 石勒立刻召集 “融境联盟” 的各族首领,在中军大帐商议对策。“吐谷浑部落擅长山地作战,西北的崤山峡谷是他们的必经之路,我们可以在那里设伏!” 羌人首领主动请战,“我率领羌人骑兵,定能挡住他们!” 鲜卑首领则接过话:“石季龙的羯族旧部熟悉洛阳地形,我率军驻守东北的成皋关,绝不让他们靠近洛阳城!” 最后,石勒拍板:“南方的桓冲主力,由我亲自率领联军抵挡,姚弋仲、巴图随我出征,崔岳留守洛阳城,统筹全局!”
部署完毕后,各族军队迅速出发。羌人骑兵奔赴崤山峡谷,鲜卑军队驻守成皋关,石勒则率领三万 “融境联军”,前往汝南城,迎击桓冲的主力。临行前,崔岳将一面新打造的 “融境旗” 交给石勒:“将军,这面旗代表着各族百姓的期盼,我们在洛阳城等您凯旋!” 石勒接过旗帜,郑重承诺:“我定会带着胜利回来,守护好我们的‘融境’!”
汝南城的战场上,“融境联军” 与桓冲的东晋军队对峙着。石勒骑着乌骓马,手持 “融境旗”,在阵前大声喊道:“桓冲!你为了一己私欲,挑起战乱,难道就不怕百姓流离失所,生灵涂炭吗?‘融境’是各族百姓共同的心愿,你是挡不住的!” 桓冲冷笑一声,举起长枪:“石勒,你不过是个羯族莽夫,也敢谈‘百姓’?今日,我就要让你和你的‘融境’,一起下地狱!” 说完,便下令发起进攻。
东晋军队如潮水般涌来,“融境联军” 却毫不畏惧。汉人的步兵方阵在前,抵挡敌军冲锋;羯族和鲜卑的骑兵在侧翼,伺机突袭;羌人的弓箭兵在后方,精准射杀敌军;甚至连武陵蛮部落的士兵,也拿着洛阳城打造的铁器,冲锋在前。各族士兵配合默契,像一道坚不可摧的屏障,挡住了东晋军队的进攻。
战斗持续了整整一天,双方伤亡惨重。石勒的铠甲被鲜血浸透,手臂也被箭划伤,却依旧手持 “融境旗”,站在阵前指挥。“兄弟们,坚持住!我们身后是洛阳城,是各族百姓的家园!” 石勒的声音沙哑,却充满力量。各族士兵受到鼓舞,纷纷发起反击,东晋军队的阵型渐渐散乱。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