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尘汉月:乱世歌行(第四卷?融境新程)
第四卷:融境新程
第六章 融律落地与商道破局
洛阳城的初冬,第一场雪落得轻柔。“胡汉新村” 的街道上,张老铁与帖木儿正围着一位老工匠,查看新打造的 “融境秤”—— 秤杆上刻着汉人的斤两刻度,秤砣却是羯族常用的狼头造型,秤盘边缘还镶嵌着匈奴图腾的铜饰。“有了这秤,各族百姓买卖东西,再也不会因计量单位吵架了。” 张老铁擦了擦秤杆上的雪,语气里满是自豪。这杆特殊的秤,正是《洛阳融境律》“商贸篇” 落地后的第一个成果。
《洛阳融境律》颁布已过半月,为了让律法真正走进百姓生活,石勒特意选拔了一百名 “融律推行官”,深入街巷、村落宣讲律法。明远的父亲崔岳亲自带队,在 “胡汉市集” 搭建了 “融律宣讲台”,每日用汉、羯、匈奴三种语言讲解律法条文,还邀请各族百姓现场模拟案例 —— 汉人商贩与羯族牧民用 “字据 + 滴血” 的方式完成牛羊交易,匈奴少年演示如何 “告知家人去向” 后外出放牧,连学堂里的祭祀礼仪,也商定了 “先祭天地,再敬各族先祖” 的新流程。
然而,基层推行的困难远超预期。在洛阳城西北的 “羌人营”,推行官遇到了阻力 —— 羌人牧民习惯了 “部落长老裁决”,对官府颁布的律法心存抵触。一名羌人老者拿着《洛阳融境律》,皱着眉头说:“我们羌人在草原上活了几百年,靠的是长老的规矩,凭什么要学你们的律法?” 就在推行官束手无策时,姚弋仲骑着马赶来。他接过律法,用羌语逐字逐句翻译,还结合草原案例讲解:“长老的规矩是为了保护族人,这律法也是为了保护大家。比如这条‘偷盗牛羊者罚’,和我们羌人‘偷羊者断指’的规矩,本质不是一样吗?” 老者沉默片刻,最终点了点头:“若真能公平,我们便认。”
姚弋仲的现身说法,让 “羌人营” 的抵触渐渐化解。更令人惊喜的是,羌人长老还主动提出,要将草原上 “调解纠纷” 的传统融入律法 —— 由各族长老组成 “融境调解会”,百姓有纠纷可先找调解会,调解不成再报官府。崔岳得知后,立刻将这一做法纳入《洛阳融境律》补充条款,还在 “胡汉议事会” 为各族长老增设了席位。“融境不是官府强加的,而是百姓自己的选择。” 崔岳在议事会上感慨,“这才是律法真正的生命力。”
就在《洛阳融境律》逐步落地时,朔方郡的盐矿却传来了坏消息。负责盐矿开采的鲜卑部落首领,派人加急送来书信:盐矿地处偏远,冬季严寒,开采工具不足,不少矿工冻伤,进度比预期慢了一半。更糟糕的时,桓冲似乎察觉到了洛阳城的意图,暗中派武陵蛮部落的人,在朔方郡通往洛阳的商道上设伏,劫掠运送工具的车队。“没有工具,盐矿只能停工;商道被劫,就算采出盐,也运不回洛阳。” 石勒看着书信,眉头紧锁。
崔岳立刻提出对策:“可从洛阳城调运一批御寒衣物和铁制工具,由巴图率领骑兵护送,确保商道安全;同时,让朔方郡的鲜卑部落与附近的匈奴部落合作,匈奴人熟悉冬季草原地形,可帮矿工寻找更安全的开采路线。” 石勒点头同意,还特意嘱咐巴图:“路上务必照顾好鲜卑矿工,他们远离部落,我们要让他们感受到洛阳城的诚意。”
巴图率领的护送车队出发那日,“胡汉新村” 的百姓纷纷赶来送行。张老铁和帖木儿送来十副新打造的防寒马鞍,挛鞮墨则画了一幅《草原御寒图》,标注着避风的山谷和取暖的方法。“巴图将军,一定要把工具安全送到!” 明远和木易、石邃一起,将亲手缝制的暖手袋递给士兵,“让矿工叔叔们别冻着!” 巴图接过暖手袋,郑重承诺:“放心,我定不辱使命!”
车队行至朔方郡边界时,果然遇到了武陵蛮的埋伏。三十多名蛮人手持长刀,从树林里冲出,朝着车队发起进攻。“保护工具!” 巴图大喊一声,率领骑兵迎上去。羯族骑兵的弯刀与蛮人的长刀碰撞,火花在雪地里格外刺眼。巴图一眼就看到了蛮人首领 —— 他腰间挂着的,正是之前被劫车队的旗帜。“你们竟敢屡次劫掠,今日定要让你们付出代价!” 巴图策马冲上前,一刀砍断首领的长刀,将其生擒。
剩下的蛮人见首领被擒,纷纷四散逃窜。巴图没有追击,而是押着首领来到鲜卑部落的盐矿。首领看到矿工们在严寒中坚持开采,又看到洛阳城送来的御寒衣物,眼中满是惊讶。“我们只是奉命行事,桓冲说洛阳城要抢朔方的盐,让我们阻止你们。” 首领小声说。巴图冷笑一声:“我们开采盐,是为了让各族百姓有盐吃,哪来的‘抢’?你若不信,可随我回洛阳城看看。”
首领半信半疑地跟着巴图来到洛阳城。当他看到 “胡汉市集” 各族百姓和睦交易,“融境阁” 里《胡汉耕牧图》前挤满观赏的人,甚至看到羌人、匈奴人在官府任职时,终于低下了头:“是我们错了,桓冲骗了我们。” 石勒得知后,不仅没有惩罚他,还让他带着一些盐和御寒衣物返回武陵蛮部落,传话给蛮人首领:“洛阳城愿与任何部落通商,只要不与桓冲为伍,我们都是朋友。”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