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月初二的夜色,浓得像化不开的墨。巴图率领五千士兵,借着月光,悄悄穿过许昌边境的山林。士兵们大多是洛阳城的民兵,有汉人农夫,有羯族牧民,还有几名匈奴青年 —— 他们都是主动请缨,想要为守护洛阳城出一份力。每个人的腰间都别着一把短刀,背上背着捆干草,这是石勒特意交代的,用来烧毁东晋军队的粮草。
“都小心些,别发出声音!” 巴图压低声音,对身边的士兵说。他走在队伍最前面,手中握着一把砍柴刀,警惕地观察着周围的动静。山林里静得出奇,只有风吹过树叶的沙沙声,和士兵们轻轻的脚步声。突然,前方传来一阵犬吠声,巴图心中一紧,立刻示意士兵们蹲下,隐藏在草丛中。
不一会儿,两名东晋士兵牵着狗,从山林的小路上走过,嘴里还哼着小曲,看起来毫无防备。“将军,要不要解决他们?” 一名汉族士兵小声问道。巴图摇了摇头:“别打草惊蛇,等他们走过去再说。” 两名东晋士兵渐渐走远,巴图才带领士兵们继续前进。
半个时辰后,东晋军队的粮草营终于出现在眼前。营寨外只有几名士兵在巡逻,营寨内灯火通明,还能听到士兵们的嬉闹声。“看来他们以为我们不会来偷袭,防守得很松懈。” 巴图嘴角露出一丝冷笑,对士兵们说,“大家听我命令,等会儿我先带一队人冲进去,解决巡逻的士兵,你们再跟着冲进来,把干草堆在粮草堆上,点火!” 士兵们纷纷点头,眼中满是战意。
巴图挑选了二十名精锐士兵,悄悄绕到粮草营的侧面,趁巡逻士兵不注意,突然冲了上去。短刀划过夜空,几名巡逻士兵还没反应过来,就倒在了地上。“冲啊!” 巴图大喊一声,带领士兵们冲进粮草营。营寨内的东晋士兵顿时慌了手脚,有的拿起武器反抗,有的则四处逃窜。
汉人士兵李二(曾在粮道血战中受伤)抱起一捆干草,冲向最大的一个粮草堆,用火折子点燃干草。“快救火!快救火!” 东晋士兵们大喊着,想要扑灭大火,却被巴图的士兵死死拦住。火焰越来越大,很快就蔓延到了其他的粮草堆,整个粮草营变成了一片火海,浓烟滚滚,照亮了夜空。
“撤!” 巴图见目的达成,立刻下令撤军。士兵们纷纷转身,朝着洛阳城的方向跑去。东晋军队的将领得知粮草营被袭,气得暴跳如雷,立刻率领大军追击,却早已不见了巴图等人的踪影。“洛阳城的人竟敢偷袭我们的粮草营!我一定要让他们付出代价!” 将领怒吼着,却也知道,没有了粮草,想要按时进攻洛阳城,已是不可能的事。
与此同时,洛阳城的东门处,崔岳正率领三千士兵,埋伏在城门两侧的小巷里。他让人将城门的门栓故意弄松,还安排了几名士兵伪装成马成的人,在城门内等候,准备配合马成打开城门。“都准备好了吗?” 崔岳轻声问道。身边的士兵们纷纷点头,手中的弓箭已经拉满,对准了城门的方向。
三更时分,马成果然带着几名心腹,悄悄来到东门。他左右看了看,见没有异常,便对身边的人说:“快,打开城门,接应东晋军队入城!” 心腹们立刻上前,想要推开城门。就在这时,崔岳突然大喊一声:“动手!” 埋伏在小巷里的士兵们立刻冲了出来,弓箭如雨般射向马成的人。
马成心中一惊,知道自己中了埋伏,想要转身逃跑,却被一名匈奴青年拦住。“马将军,你背叛洛阳城,背叛百姓,今天就是你的死期!” 匈奴青年大喊着,举起短刀,朝着马成刺去。马成拔出腰间的弯刀,与匈奴青年缠斗起来。崔岳则带领士兵们,解决马成的其他心腹。
很快,马成的人就被全部歼灭,只剩下马成一人。他浑身是伤,气喘吁吁地靠在城门上,看着崔岳,眼中满是不甘:“我不甘心!我本可以成为洛阳城的太守,却被你们毁了!” 崔岳冷笑一声:“你为了一己私欲,背叛洛阳城的百姓,勾结东晋军队,就算你当上了太守,也不会有好下场!” 说着,崔岳举起长剑,一剑刺中马成的胸膛。马成倒在地上,没了气息。
就在东门的战斗刚刚结束时,北门处突然传来一阵震天动地的喊杀声 —— 刘聪的大军到了!石勒早已率领士兵们在北门等候,城墙上的火油陶罐已经准备好,深壕里也铺满了削尖的竹刺。“将军,刘聪的大军来了!” 一名士兵大声禀报。石勒点了点头,眼神坚定:“传令下去,等他们靠近深壕,就点燃火油陶罐,绝不能让他们靠近城门!”
刘聪的大军渐渐逼近,士兵们举着盾牌,朝着北门冲来。“放!” 石勒大喊一声,城墙上的士兵们立刻将点燃的火油陶罐推下去。陶罐摔在地上,火油四溅,瞬间燃起熊熊大火,挡住了刘聪大军的去路。不少士兵被大火烧到,发出惨叫声。
“可恶!” 刘聪坐在马背上,看着城墙上的石勒,眼中满是愤怒,“石勒,你以为这样就能挡住我的大军吗?给我冲!就算是踏过火海,也要拿下洛阳城!” 刘聪的士兵们受到鼓舞,纷纷举起盾牌,想要穿过火海,进攻北门。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