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阳城的秋日,因一场大胜添了几分暖意。战后第三日,石勒下令打开城门,允许百姓出城收割剩余的庄稼 —— 城门外的田野里,昨日还散落着箭羽与断戈,今日已被汉人与羯族百姓一同清理干净,金黄的粟米在阳光下重新焕发生机,连风里都带着谷物的清香。
王老汉牵着自家的老牛,与巴图并肩走在田埂上。老牛慢悠悠地走着,身后的犁铧翻起新土,巴图则扛着一把镰刀,时不时弯腰帮王老汉扶正歪倒的谷穗。“巴图兄弟,你说这战后的日子,能安稳多久?” 王老汉突然开口,声音里带着一丝担忧。巴图停下脚步,望着远处正在田间嬉笑打闹的孩子 —— 明远正教木易辨认汉人农作物,石邃则举着一只刚抓到的蚂蚱,逗得两个孩子哈哈大笑。
“会一直安稳下去的。” 巴图的声音坚定,“你看,孩子们都能在一起玩耍,不分汉人还是羯族。我们这些大人,更该守住这份安稳,让他们长大后,不用再像我们一样,天天躲着战火。” 王老汉点点头,眼中的担忧渐渐散去。他从怀中掏出一个布包,里面装着几块汉人做的桂花糕,递给巴图:“尝尝,我家老婆子昨天刚做的,甜得很。” 巴图接过糕点,咬了一口,香甜的味道在口中散开,他笑着说:“好吃!下次我让阿古拉给你做羯族的奶豆腐,比这桂花糕还香!”
城内的变化更是显而易见。之前因战乱关闭的商铺重新开门,汉人商贩的摊位旁,多了羯族牧民摆摊售卖的羊肉与奶酒;街角的学堂里,不仅有汉人先生教孩子们读《论语》,还多了羯族老者讲述草原上的狼图腾传说;甚至连洛阳城的市集日,都融入了胡汉两族的习俗 —— 汉人百姓会学着羯族的样子,在摊位前挂起彩色的羊毛毡,羯族牧民也会用汉人的红纸,写上 “吉祥” 二字贴在帐篷上。
锦娘和刘氏正忙着筹备一场 “胡汉同乐会”,想要通过这场盛会,进一步促进两族百姓的交流。锦娘坐在案前,手中拿着一张红纸,正在书写同乐会的流程:“刘氏姐姐,你看我们在同乐会上,既安排汉人百姓表演舞剑,又让羯族百姓展示骑马射箭,这样是不是很好?” 刘氏凑过来看了一眼,笑着说:“好是好,只是还少了点什么。不如我们再安排一个环节,让汉人和羯族的孩子一起表演节目,比如合唱一首胡汉混合的歌谣,这样更能体现同乐的意思。” 锦娘眼前一亮:“这个主意好!我这就去找明远、木易和石邃,让他们带头排练!”
然而,平静的表面下,依旧藏着未散的阴云。这日,石勒收到了一封来自并州的密信,信中说刘渊在战败返回并州后,因忧愤交加一病不起,匈奴政权内部已分裂成两派 —— 一派支持刘渊之子刘聪继位,另一派则拥护匈奴宗室刘曜,两派为争夺权力,已在并州爆发了小规模的冲突。更让石勒担忧的是,信中还提到,东晋政权趁匈奴内乱,已派使者前往并州,试图与其中一派结盟,共同对付洛阳城。
“看来,我们的安稳日子,怕是过不了多久了。” 石勒将密信递给崔岳,语气凝重。崔岳接过密信,仔细阅读后,眉头紧紧皱起:“匈奴内乱,东晋趁机介入,若是他们真的结盟,洛阳城将面临两面夹击的危险。我们必须尽快想办法,应对这即将到来的危机。” 石勒点了点头,沉思片刻后说:“我打算派使者前往并州,暗中联络那些不愿参与内乱的匈奴贵族,劝说他们归顺洛阳城。同时,我们还要加强洛阳城的防御,以防东晋军队突然进攻。”
崔岳表示赞同,又补充道:“除此之外,我们还需安抚好洛阳城内的匈奴百姓。他们大多是之前随刘渊而来,后来因战乱留在洛阳城的,如今匈奴政权内乱,他们心中必定不安。我们要让他们知道,无论匈奴政权如何变动,洛阳城都会接纳他们,让他们过上安稳日子。” 石勒点点头:“你说得对。这件事就交给你去办,务必让匈奴百姓感受到我们的诚意。”
崔岳立刻着手安抚匈奴百姓。他亲自走访洛阳城内的匈奴家庭,向他们传达石勒的心意,还为生活困难的匈奴百姓送去粮食和衣物。在一户匈奴百姓家中,崔岳看到一个年幼的匈奴孩子,正拿着一本破旧的《诗经》,在院子里小声朗读。“孩子,你喜欢读汉人的诗书吗?” 崔岳笑着问道。孩子抬起头,眼中满是羞涩:“喜欢。学堂里的先生说,汉人诗书里的道理,和草原上的狼图腾一样,都教我们要勇敢、要善良。” 崔岳心中一暖,从怀中掏出一支新的毛笔,递给孩子:“好好读书,将来成为一个能为胡汉两族百姓做事的人。”
就在崔岳安抚匈奴百姓的同时,石勒派去并州的使者也传来了消息 —— 有三位匈奴贵族愿意归顺洛阳城,他们还带来了两千余名匈奴士兵和大量的粮草。石勒得知消息后,心中大喜,立刻下令打开城门,亲自迎接三位匈奴贵族的到来。城门处,三位匈奴贵族看到洛阳城内胡汉百姓和睦相处的景象,心中满是惊讶与敬佩。“石勒将军,之前我们还担心,归顺洛阳城后会受到排挤,如今看来,是我们多虑了。” 一位匈奴贵族感慨地说。石勒笑着说:“胡汉本就是一家人,何必分彼此?只要你们愿意为洛阳城的和平出力,我石勒定会待你们如兄弟。”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