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嘉五年的正月,洛阳城的年味还未散尽,空气中却已弥漫着紧张的气息。街头巷尾,百姓们不再像往年一样欢欢喜喜地走亲访友,而是三三两两地聚在一起,低声议论着北地的战事。“听说匈奴大军已经到了并州,刺史刘琨都快撑不住了!”“是啊,我昨天还看到禁军在城墙上巡逻,神色都很紧张呢!”“这可怎么办啊,要是匈奴兵打过来,我们这些老百姓可怎么活啊!”
崔岳连日来都在皇宫议事,每天回到家时,天都已经黑透了。他面色憔悴,眼底的青黑越来越重,身上的朝服也沾满了尘土。柳氏每天都在门口等他回来,为他准备好热腾腾的饭菜和热水,却很少能看到他好好吃一顿饭、好好睡一觉。
“夫君,今天议事怎么样了?朝廷有没有想出应对之策?” 柳氏一边为崔岳擦拭着额头的汗水,一边轻声问道。崔岳叹了口气,坐在椅子上,疲惫地说:“还能怎么样?朝中大臣意见不一,有的主张迁都江南,有的主张坚守洛阳,吵了一整天也没个结果。陛下优柔寡断,迟迟做不了决定,再这样拖下去,洛阳城就真的危险了。”
锦娘站在一旁,听着父亲的话,心中也越发焦虑。这些日子,她每天都在书房里翻阅史书,希望能从历史中找到应对乱世的方法。她看到史书上记载的春秋战国时期,各国纷争不断,百姓流离失所,心中不由得一阵恐慌 —— 难道洛阳城也要重蹈覆辙,成为一座废墟吗?
明远似乎也感受到了家中的紧张气氛,不再像往常一样吵着要去放风筝,而是常常坐在角落里,抱着他的布老虎,静静地看着父母和姐姐。有一次,他拉着锦娘的手,小声问:“姐姐,匈奴兵真的会打过来吗?我们会不会像街上那些流民一样,没有家了?” 锦娘摸了摸弟弟的头,强装镇定地说:“不会的,明远别怕,爹爹会保护我们的。” 可她心里清楚,这不过是安慰弟弟的话 —— 父亲连日来的焦虑,朝廷的犹豫不决,都预示着洛阳城的危机越来越近。
正月十五这天,洛阳城下起了小雪,雪花纷纷扬扬地落在街道上,给这座古老的城市披上了一层白纱。可谁也没有想到,这美丽的雪景背后,却隐藏着一场灭顶之灾。当天下午,北地传来急报 —— 匈奴大军已经攻破并州,刺史刘琨战死,石勒率领羯族骑兵,正朝着洛阳城赶来!
消息传来,洛阳城瞬间陷入了恐慌。百姓们纷纷涌上街头,想要逃离这座即将被战火吞噬的城市。城门处挤满了人,哭喊声、咒骂声、马蹄声交织在一起,乱成了一团。崔岳接到急报后,立刻穿上朝服,准备前往皇宫议事。柳氏抓住他的手,泪水直流:“夫君,你别去了!外面这么乱,万一出事怎么办?” 崔岳轻轻拍了拍妻子的手,语气坚定地说:“我是吏部尚书,在这危难时刻,我必须坚守在自己的岗位上。你在家好好照顾锦娘和明远,等我回来。”
崔岳刚走出家门,就看到街上一片混乱。晋军士兵拿着长矛,试图维持秩序,却根本无济于事。百姓们像疯了一样,朝着城门涌去,有的人为了争夺一匹马,甚至大打出手。崔岳心中一阵刺痛 —— 这就是他誓死要守护的百姓,在乱世面前,却变得如此疯狂。他加快脚步,朝着皇宫的方向走去,心中只有一个念头:一定要说服陛下,尽快拿出应对之策,保护洛阳城的百姓。
可他还没走到皇宫,就听到身后传来一阵震天动地的喊杀声。他回头望去,只见远处的城门处,已经燃起了熊熊大火,黑色的浓烟滚滚升起,遮住了半边天空。“不好!匈奴兵进城了!” 不知是谁喊了一声,百姓们更加恐慌,四处逃窜。崔岳心中一紧,转身就往家跑 —— 他放心不下柳氏、锦娘和明远,他一定要保护好自己的家人!
此时的崔府,已经乱成了一团。柳氏正带着锦娘和明远收拾行李,想要尽快逃离洛阳城。绿萼和其他仆人也在一旁帮忙,每个人的脸上都写满了恐惧。“夫人,外面已经乱成这样了,我们还能走出去吗?” 绿萼一边往包袱里塞衣服,一边焦急地问道。柳氏强压下心中的恐慌,说:“不管怎么样,我们都要试一试。只要能和夫君汇合,我们就有希望。”
锦娘抱着明远,心中却异常冷静。她知道,现在恐慌没有任何用处,只有沉着应对,才能有机会活下去。她想起父亲书房里的那幅《洛阳城防图》,上面标注着洛阳城的各个城门和小巷。她对柳氏说:“娘,我们不能从正门走,正门肯定已经被匈奴兵占领了。我记得父亲书房里的城防图上,标注着一个偏门,在城西北角,那里平时很少有人走,或许我们能从那里逃出去。”
柳氏点了点头,说:“好,就听你的。我们现在就走,再晚就来不及了。” 就在这时,外面传来一阵急促的敲门声,伴随着崔忠的声音:“夫人!小姐!快开门!匈奴兵已经到附近了!” 柳氏连忙打开门,只见崔忠浑身是伤,脸上还沾着血迹,显然是在赶来的路上遇到了匈奴兵。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