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7年的5月,欧洲大陆迎来了一个罕见相对平静的夏季天,大规模的战火已然全部平息,空气中不再弥漫着硝烟和血腥,取而代之的是万物复苏的微弱生机。
在无忧宫那间悬挂着巨幅中欧经济地图的机密会议室内,一场决定着帝国未来命运的高级经济会议正在召开。
与会者包括帝国总理、财政部长、经济部长、央行行长、以及来自克虏伯、西门子、法本工业等巨头企业的代表,还有几位德高望重的经济学家。气氛庄重而略带紧张。
林晓站在地图前,目光锐利地扫过在场的每一位重臣,他的声音沉稳而充满不容置疑的力量:
“先生们,战争的硝烟正在散去,但我希望诸位的头脑不要因此有丝毫松懈。我们赢得了一场伟大的军事胜利,但我们即将面对的,可能是另一场更加复杂、更加漫长的经济战争。”
他顿了顿,看到有些人脸上露出不以为然的神色,似乎认为皇帝在危言耸听,林晓加重了语气:“我知道,有些人认为现在应该尽情享受胜利的果实,尽快偿还国债,恢复所谓的‘正常’财政,但我要告诉你们,这是一种短视!一种极其危险的短视!”
财政部长冯·施泰因男爵谨慎地开口,他是传统财政平衡理论的拥护者:“陛下,您的担忧不无道理,但是,巨额的战争债务和赔款管理,确实需要我们展现财政上的责任感,以稳定马克的币值,维持国际信用…”
“信用?”林晓打断了他,语气变得激烈,“男爵先生,真正的信用不是靠勒紧裤腰带还债换来的!而是靠强大的、无可匹敌的经济实力和创新能力赢得的!”
“如果我们现在急于把钱都用来还债,而不是投资于未来,那么十年之后,当我们的工厂变得陈旧,我们的技术被人超越,我们的基础设施落后于时代,谁还会在乎我们今天这点可怜的‘财政责任感’?到时我们失去的将是整个德意志的未来!”
他不再给其他人反驳的机会,开始清晰地阐述他那宏大的、在许多听来近乎激进的蓝图,其核心被命名为“国家战略投资计划”:
“我们将把来自法国、比利时等国的巨额战争赔款,以及帝国自身的资本,像血液一样,泵入以下几个关键领域,为帝国的躯体注入长久的活力: 第一,基础设施现代化!”
他的指挥棒重重地点在地图上,“我们要修建一个覆盖整个帝国核心区域的高速公路网络,让货物和军队能够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机动!我们要全面升级我们的铁路系统,实现电气化,提高运力和效率!我们要扩建威廉港、汉堡港,让它们成为面向世界贸易的超级港口!物流,将是未来的命脉!”
“第二,能源独立!”他的声音更加坚定,“我们不能把帝国的能源安全寄托在遥远而动荡的中东或美洲!我们要投资最先进的技术,现代化开采鲁尔区和西里西亚的每一吨煤!同时,我要你们不惜代价,加速‘伯格ius工艺’合成燃料技术的研发和规模化生产,让我们能从自己的煤炭里提取出足够的液体燃料!减少,直至最终摆脱对海外石油的依赖!”
“第三,拥抱新兴工业!”他的目光扫过西门子和法本的代表,“国家将资助建立超越现有规模的巨型化学联合企业,生产出世界需要的一切!电子工业——无线电、乃至未来的‘计算机’;汽车工业——不仅要生产最好的豪华车,更要鼓励研发普通德国家庭也能负担得起的‘大众汽车’;航空工业——我们要飞得更高、更远、更快!这些,才是未来的制高点! 第四,农业科技!”
他看向农业部长,“推广化肥,推广机械化耕种,我要帝国的粮食自给率在未来五年内达到百分之百!绝不能让我们的子民面临饥饿的威胁!”
他描绘的图景过于宏大,以至于会议室里出现了短暂的寂静,最终,经济部长率先鼓起掌来,眼神中充满了兴奋:“陛下…这…这简直是天才的构想!这将彻底改变帝国的经济面貌!”
一旁的财政部长则忧心忡忡:“陛下,这需要天文数字的投资…风险极大…而且,盟国方面…”
(财政部长内心:“陛下的想法固然好,眼光十分远大,很吸引人,但陛下说的大部分听都甚至没有听过,尤其是那个什么合成燃料技术,简直闻所未闻。”)
“这正是我要说的第二部分!”林晓立刻接话,将指挥棒指向地图上奥匈、东欧卫星国、巴尔干等地区。
“‘中欧经济空间’必须深化,不是请求,是要求!我们要强制‘多瑙联邦’、波兰、波罗的海国家乃至奥斯曼,采用我们的工业标准、铁路轨距、通信协议!让德国标准成为中欧的唯一标准!”
他看向大银行家和工业巨头:“朕鼓励你们,将资本输出到我们的盟国!去收购,去控股!捷克斯柯达的兵工厂、匈牙利的铝土矿、罗马尼亚的油田…都要与德国资本深度绑定,形成以我们为核心的经济共同体!同时,建立中欧范围内的原材料采购和分配委员会,由柏林主导,优先保障帝国的需求!”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