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6年9月中旬的欧洲,战火燃烧得愈发炽烈,仿佛要将整个大陆最后的活力也吞噬殆尽。
德意志帝国的军旗在东西两线高高飘扬,胜利的捷报如同醉人的美酒,涌向柏林,却也让帝国的决策者们面临前所未有的复杂局面。
威廉皇帝(林晓)站在权力和胜利的巅峰,一边驾驭着战争的巨兽,一边拨动着外交的琴弦,而在夜深人静之时,一丝不属于这个时代的孤独与乡愁,悄然袭上心头。
东线的胜利(“收割者行动”)极大地鼓舞了柏林和其盟友,然而,曼施坦因的辉煌战术胜利并未能彻底摧毁红军的抵抗核心。
列宁和托洛茨基以惊人的魄力力推行了更严格的军事纪律(包括恢复部分死刑和政委制度),并加速动员一切人力物力资源。
红军如同一个被打倒后又顽强爬起的巨人,虽然伤痕累累,但依然咆哮着准备新一轮的搏杀,莫斯科彼得格勒远未屈服。
与此同时,帝国的东方盟友——奥斯曼帝国——的野心被德国的胜利再次点燃,恩维尔帕夏和他的青年土耳其党同僚们,不顾国内日益严峻的经济和民族问题,强烈要求德国支持其在高加索方向发动一场大规模攻势,目标是夺取至关重要的巴库油田,并彻底击垮残存于外高加索地区的俄军(现多为亚美尼亚、格鲁吉亚民族武装及白军零星部队),实现其“图兰主义”的梦想。
柏林对此心情复杂,一方面,夺取巴库油田对缺乏石油的同盟国具有极大的战略吸引力;另一方面,奥斯曼军队的糟糕表现和后勤能力令德军顾问团极度怀疑其能否完成如此艰巨的任务。
经过激烈争论,总参谋部最终批准了一项有限度的联合行动计划,代号“火绒草”,计划核心:
1. 由德军派出一个精锐的山地军(由来自巴伐利亚,意大利傀儡国和奥地利的山地部队组成,经验丰富),加强大量炮兵和工兵,作为进攻的矛头和骨干。
2. 奥斯曼军队提供辅助兵力负责侧翼安全和占领区守备。
3. 战役目标限定于夺取黑海东岸的重要港口巴统,并向第比利斯方向推进,威胁巴库侧翼,而非直接长途奔袭巴库。
4. 行动严重依赖黑海制海权(由德国地中海分队和奥斯曼海军以及部分缴获的俄国海军共同争取)和空中支援(少量德国战机已部署至奥斯曼机场)。
时间:9月15日,“火绒草”行动在黑海沿岸的暴雨中拉开序幕,德军山地部队展现了惊人的适应性和战斗力,在崎岖的山地地形中艰难推进,逐一攻克俄军(亚美尼亚军)凭借险要地势构筑的防线。
然而,进展缓慢,伤亡不小,且后勤补给线极其脆弱。奥斯曼辅助部队的表现则依旧令人失望,军纪涣散,效率低下。夺取巴库之路,注定漫长而血腥。
西线,兵临巴黎城下的德军,遭遇了开战以来最为顽强的抵抗。
9月10日以后,德军进攻的锐势明显受阻。原因多方面:
1. 后勤瓶颈: 长达数百公里的补给线承受着巨大压力,尤其是燃油、弹药和备用零件的供应开始紧张。英法空军加强了对德军补给线的袭击。
2. 兵力疲惫: 连续的高强度作战,即使是最精锐的部队也已达到极限,伤亡需要时间填补。
3. 法军决死抵抗: 巴黎已退无可退,法军爆发出了惊人的勇气和韧性,他们利用城市外围复杂的村镇、森林和河流地形,构筑了层层叠叠的防御工事,被称为“大巴黎防线”。
每一栋房屋、每一片废墟都变成了堡垒,法军士兵甚至平民自发组成的队伍,用步枪、机枪、手榴弹、燃烧瓶(勃艮第鸡尾酒)甚至冷兵器(锄头、镰刀、锤子),与德军的坦克和风暴突击队展开惨烈的巷战和近距离搏杀。
4. 英国远征军(BEF)的顽强: 尽管损失惨重,剩余的英军部队依旧纪律严明,战斗到底,他们在关键地段多次发动凌厉的反冲击,迟滞了德军的推进。
5. 初显成效的美国援助: 美国的物资开始通过大西洋航线(避开德军主要潜艇活动区)源源不断抵达法国,虽然数量尚未形成压倒性优势,但极大地鼓舞了协约国的士气,更多的美国志愿者加入了拉斐特航空队,在空中与德国“金雕”争夺制空权。
古德里安和鲁登道夫不得不下令放缓进攻节奏,转入攻坚和消耗战,德军使用重炮和俯冲轰炸机对怀疑有抵抗的城镇进行毁灭性轰击,然后由步兵和坦克逐一清剿。
战斗变得异常残酷和缓慢,巴黎仿佛变成了一个巨大的血肉磨盘,吞噬着双方士兵的生命,德国胜利在望,但每前进一步,代价都无比高昂。
就在东西两线激战正酣之时,柏林的外交舞台上也上演着关键一幕。
远东的日本帝国看到德国在欧洲高歌猛进,其投机心理再次膨胀。
东京内阁通过秘密渠道,向柏林提出了更加露骨的“合作”建议: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