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6年的夏秋之交,战争的焦点如同一个巨大的钟摆,在欧洲大陆的东西两端之间剧烈摆动。
德意志帝国在经历了内部整顿和外交风波后,再次将主要精力投向了军事征服。
威廉皇帝(林晓)的战略意图愈发清晰:在东线,通过支持白军和有限干预,最大限度地消耗俄国,塑造有利于帝国的东方秩序;
在西线,则需抓住美国全力介入前的最后窗口期,发动决定性的最后一击,彻底粉碎英法的抵抗意志。
8月28日
东线的战局长期陷入胶着,令柏林感到不耐,尽管没用的白军得到了大量援助,但进展缓慢,红军的数量和韧性超乎预期。
总参谋部决定投入更多资源,发动一场旨在打破僵局、为邓尼金部队打开通往莫斯科道路的攻势,代号“收割者行动”。
负责策划和协调这次攻势的,正是刚刚崭露头角的埃里希·冯·曼施坦因中校,他仔细分析了前线形势,发现红军虽然兵力雄厚,但防线拉得过长,且过于依赖铁路枢纽和固定支撑点。
其南方面军(主要面对邓尼金)和东南方面军(面对顿河方向)的结合部,位于沃罗涅日以南至察里津(后称斯大林格勒)以北的广阔草原地带,防御相对薄弱。
曼施坦因的计划大胆而精巧:
1.佯动惑敌: 由邓尼金主力在库尔斯克-沃罗涅日方向发起猛烈佯攻,吸引红军南方面军主力进攻。
2.致命迂回: 集中一支由德军“东方营”、库班哥萨克骑兵和最精锐的白军步兵师组成的快速突击集群(由曼施坦因亲自协调),秘密向东南机动,长途奔袭,猛攻红军两个方面军的结合部,目标直指重要的铁路枢纽沃罗涅日和博里索格列布斯克。
3. 中心开花: 一旦突破结合部,突击集群将向北旋转卷击,包抄红军南方面军后方,与正面进攻的邓尼金主力形成夹击之势。
莫斯科,克里姆林宫,弗拉基米尔·伊里奇·列宁的心情异常焦虑和愤怒,前方的战报雪片般飞来,大多是不利的消息。
德国的干预力度明显加大,白军的装备和战术水平显着提升,而波兰奥斯曼等国的复仇战也开始逐渐的向苏俄腹地推进。
“这些该死的德国帝国主义者!还有那些白卫军匪帮!他们想把新生的苏维埃政权扼杀在摇篮里!”
他在办公室里来回踱步,对着托洛茨基和斯维尔德洛夫咆哮,“我们的红军战士是勇敢的,但他们缺乏训练,缺乏有经验的指挥员!更重要的是,我们的后勤!粮食!武器!”
托洛茨基试图保持冷静:“弗拉基米尔·伊里奇,我们已经紧急动员了彼得格勒和莫斯科的工人支队,正在赶赴南方,国际纵队也在组建,但我们需要时间…”
“时间!敌人不会给我们时间!”列宁猛地停下,“告诉斯大林,他在察里津必须守住!一步也不能后退!否则南方的门户就洞开了!”
他深知,如果德军支持的白军在这个阶段取得重大突破,甚至威胁到莫斯科,将对本就脆弱的苏维埃政权造成毁灭性打击,一种前所未有的危机感笼罩着这位革命领袖。
8月30日,“收割者行动”正式开始。 邓尼金主力在北部发起的进攻异常猛烈,果然吸引了大量红军注意力。
与此同时,曼施坦因指挥的突击集群如同草原上的幽灵,在少量德国侦察机(主要是“信天翁”)的指引下,避开大道,沿着干燥的河谷和稀疏的林地快速机动。
9月2日,突击集群犹如一柄尖刀,突然出现在红军防线结合部,由德军顾问加强的白军炮兵进行了短暂而猛烈的炮火准备后,库班哥萨克骑兵如同旋风般冲垮了红军薄弱的前哨阵地。
紧接着,装备了MP-18冲锋枪和轻机枪的德军“东方营”风暴突击队和白军精锐步兵,在几辆匆忙运抵的“野狼”坦克(实验性投入东线)的支援下,迅速撕开了两道缺口,并向纵深迅猛穿插。
红军指挥官被打了个措手不及,通讯中断,部队陷入混乱,曼施坦因严格强调速度和迂回,避免纠缠,直插关键节点。
9月4日,突击集群攻克博里索格列布斯克,切断了连接南北红军的重要铁路线, 9月5日,兵锋直指沃罗涅日城下。
红军南方面军的后方彻底暴露,面临被合围的巨大风险,列宁和托洛茨基在莫斯科紧急调兵遣将,甚至不惜从对抗波兰和北俄白军以及对抗远东的日本干涉军的战线上抽调部队,仓促组建新的防线,试图堵住这个巨大的缺口。
“收割者行动”取得了远超预期的战术成功,曼施坦因的迂回战术和德军-白军的协同作战,在东线广袤的土地上展现了惊人的威力。
虽然距离彻底击败红军还很遥远,但此战严重挫伤了红军的士气,打乱了其部署,为白军赢得了宝贵的主动权,也极大地缓解了德军在东线的战略压力。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