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6年的春末夏初,欧洲的战火仿佛进入了一个短暂的、令人窒息的僵持阶段。
西线,庞大的军队在紧张的寂静中积蓄着最终决战的力量;东线,俄国内战的混乱仍在持续;而在帝国的核心,一场关乎技术优势的军备竞赛正以惊人的速度进行着。
帝国的工程师和科学家们,在皇帝近乎偏执的紧迫感驱动下,不断挑战着当代工业与科技的极限,试图为前线的将士锻造出更锋利、更致命的武器。
与此同时,在帝国的敌人内部,战争的持续煎熬正催化着深刻的政治裂痕。
柏林郊外,阿德勒斯霍夫航空试验场。
这里的空气中永远弥漫着航空燃油、高温金属和油漆的味道,引擎的轰鸣声是这里永恒的背景音乐。
在“朱雀”俯冲轰炸机(Ju J.1)刚刚开始在西线崭露头角之际,帝国的航空工程师们已经在皇帝的亲自督促下,开始了下一代战机的研发。
林晓(威廉二世)在一群工程师和空军将领的簇拥下,站在机库深处,目光灼灼地审视着两架被帆布半遮盖的新型飞机原型。
首席设计师雨果·容克斯教授,一位固执而才华横溢的飞机设计先驱,正亲自为他讲解。
“陛下,请看这一架,” 容克斯掀开第一架飞机的帆布。
这是一架线条更加流畅、机身更显修长的单翼机,依旧保留了全金属的低单翼结构和固定起落架,但细节之处经过大量优化。
“这是我们基于Ju J.1 ‘朱雀’的深度改进型,代号‘游隼’。”
他语速飞快,带着技术专家的自豪:“我们换装了最新型的奔驰Bz.IIIa型液冷V8引擎,输出功率提升至185马力!通过优化气动布局和减轻结构重量,其最大平飞速度预计可达195公里/小时,比‘朱雀’提升了近20公里!爬升率和机动性也有显着改善。”
“保留了俯冲减速板和‘耶利哥号角’,装甲防护和载弹量(500公斤)基本不变。它将是一种更快、更难以被拦截的俯冲杀手!”
林晓满意地点点头。“游隼”的进化在他的预料之中,是对现有成功设计的精益求精。他的目光随即投向另一架被遮盖的飞机,那才是他更感兴趣的突破。
容克斯深吸一口气,仿佛要展示一件真正的艺术品,他用力扯下了第二架飞机上的帆布!
嗡——!现场响起一阵低低的惊叹声。
眼前的飞机,与“朱雀”和“游隼”的粗壮结实截然不同!它拥有极其流线型的机身,光滑的金属蒙皮几乎看不到铆钉痕迹,狭小的单座座舱融入机身曲线,机翼是优雅的下单翼,虽然仍是固定起落架,但整流罩包裹得更加彻底。它就像一只蓄势待发的猛禽,每一个线条都充满了速度感。
“陛下,这就是‘金雕’!” 容克斯的声音因激动而有些颤抖,“完全重新设计!目标只有一个:速度!绝对的制空速度!”
“引擎是我们与戴姆勒公司合作,呕心沥血之作——戴姆勒D.IIIa型直列六缸液冷引擎,超过160马力!采用高空增压技术!理论上,在最佳高度,它的时速可以…可以逼近甚至达到200公里/小时!”
这个数字在1916年堪称恐怖! “武器是两挺固定在发动机上方、通过螺旋桨协调器射击的7.92毫米施潘道LMG 08/15机枪!它的任务不是对地攻击,而是猎杀!猎杀一切出现在天空中的敌方飞机,夺取制空权,为我们的‘游隼’和侦察机扫清道路!”
林晓绕着“金雕”原型机走了一圈,眼中闪烁着兴奋的光芒。
这才是他想要的空中的利剑!虽然它的航程和火力可能不如后来的战机,但在1916年,这种速度优势将是决定性的。
一旦大规模装备,将能有效遏制英法越来越活跃的侦察和轰炸行动。
“产量!容克斯教授,我需要它们尽快上天!” 林晓强调。
“陛下,‘游隼’的生产线可以较快转换。但‘金雕’…工艺复杂,引擎产能是瓶颈…我们需要时间…”
容克斯面露难色。 “没有时间!优先保障引擎!实行三班倒!我要在夏季结束前,看到第一个‘金雕’中队形成战斗力!”皇帝的意志不容置疑。
除了进攻的矛头,帝国的盾牌也在升级。在试验场另一角,一种造型奇特、炮管细长的高射炮引起了林晓的注意。 “这是克虏伯和莱茵金属合作开发的‘黄蜂’式20毫米轻型高射炮。”
一位炮兵军官介绍道,“它重量轻,可由车辆牵引甚至人力短距离移动,射速高,瞄准灵活,专门对付中低空目标,尤其是敌人的攻击机和侦察气球,填补我们现有中大口径高射炮的火力空白。它将大大增强前线部队和重要节点的防空能力。”
从“游隼”到“金雕”,再到“黄蜂”,帝国的铁翼正在完成一次全面的进化,旨在夺取并掌控那片日益重要的第四维度——天空。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