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德国在紧锣密鼓地升级武备时,它的敌人之一——意大利王国,正陷入一场深刻的政治和社会危机。
持续的战争消耗远远超出了意大利的国力。
伊松佐河前线变成了无底的血肉磨坊,数十万意大利青年葬身阿尔卑斯山的冰雪和石灰岩之间,换来的却是微不足道的进展和一次又一次的惨败(如卡波雷托和皮亚韦河的挫败)。
后勤崩溃,物价飞涨,粮食短缺,民怨如同沸腾的岩浆,在全国各地涌动。
在罗马宏伟的蒙特奇托里奥宫(意大利议会所在地),争论已经白热化。议会大致分裂为两派:
· 主战派: 以首相博塞利和总参谋长卡多纳将军为首,得到了国王维克托·伊曼纽尔三世的支持。他们坚持“神圣的自我主义”,认为必须继续战争以实现国家统一(指收复特伦蒂诺和的里雅斯特),兑现对盟国的承诺,否则将前功尽弃,国家荣誉扫地,但他们拿不出任何赢得胜利的有效方案,只能一味要求更多的牺牲。
· 主和派: 以社会党、自由派左翼和部分天主教人士为代表,势力日益壮大。他们痛斥战争是“毫无意义的屠杀”,要求立刻寻求外交途径,退出战争,无论代价如何,以拯救濒临崩溃的国家和经济。他们得到了绝大多数厌战士兵和饥饿民众的暗中支持。
双方的辩论从议会蔓延到报纸,再到街头。
都灵、米兰、佛罗伦萨等工业城市爆发了大规模的反战罢工和游行,常常与警察和军警发生暴力冲突。“要面包,不要战争!”的口号响彻云霄。
就在这混乱的漩涡中,一个原本不起眼的、激进的左翼社会党人、记者——贝尼托·墨索里尼——敏锐地嗅到了机会的气息。他刚刚因为从社会党转向狂热的主战立场而被开除出党,并失去了他赖以生存的《前进报》编辑职位。
但他没有沉寂,凭借其蛊惑人心的演说技巧和敏锐的政治嗅觉,他迅速筹集资金(有传言得到了某些工业界和神秘境外势力的资助),创办了一份新的报纸——《意大利人民报》。
这份报纸以极端的民族主义、对社会党“叛国”行为的猛烈抨击和对战争胜利的狂热鼓吹为基调。
1916年6月初的一期《意大利人民报》头版,引发了轩然大波。
整个头版印刷着数张高清的、触目惊心的黑白照片!这些照片角度刁钻,清晰地记录了意军在皮亚韦河溃败时的狼狈景象:丢弃的枪支和旗帜、堆积如山的尸体、士兵惊恐万状奔逃的表情、以及德军和奥匈军队胜利进军的场面(这些照片极有可能来自奥托·斯科尔兹内小队的情报收获,通过秘密渠道提供给了墨索里尼)。
巨幅的标题用粗黑的字体写着: 《耻辱!是谁将意大利勇士推向屠宰场?是失败主义的蛀虫!是伦敦和巴黎的傀儡!》
社论由墨索里尼亲自执笔,文笔辛辣,充满愤怒和煽动性:
“看看这些照片!意大利的鲜血在流淌!意大利的荣誉在泥泞中被践踏!而我们罗马的绅士们还在高谈阔论!那些躲在后方、享受着战争红利的社会党蛀虫和无能的将军政客们,正是他们,背叛了前线士兵的牺牲!”
“我们需要不是退缩!不是和平!而是胜利!彻底的胜利!我们需要一个强有力的政府!一个能够凝聚整个民族意志、带领我们走向最终胜利的政府!将所有的失败主义者、所有的叛国者清除出去!意大利必须用火焰和钢铁来洗净这份耻辱!”
(林晓:“给大家占卜下未来,墨索里尼非但没有鼓舞士气,反而打了四次败仗,连罗马都丢了。”)
这期报纸如同投入干柴堆的火把,瞬间点燃了舆论!主战派如获至宝,大肆传播这些照片,抨击政敌。
主和派则愤怒地指责墨索里尼泄露国家机密、煽动暴力、是德国人的走狗。
街头对抗日趋激烈。墨索里尼,这个名不见经传的小人物,凭借这次精心策划的舆论攻击,一跃成为全国瞩目的政治风暴眼,为他日后攫取权力埋下了第一块基石。
意大利,这个同盟国阵营最薄弱的环节,正在从内部加速撕裂。
意大利的混乱局势,立刻被柏林最高统帅部捕捉,仅仅在的里雅斯特港口破坏行动成功几天后,奥托·斯科尔兹内少尉再次被秘密召见。
这次不是在潜艇基地,而是在柏林一间安全屋内。
召见他的是帝国军事情报局的一位高级官员,以及一名来自外交部的特别顾问。
“斯科尔兹内少尉,你在的里雅斯特的行动证明了你的价值。”情报官员开门见山,“现在有一个更复杂、更敏感的任务给你。”
墙上挂起了意大利地图,焦点集中在都灵、米兰等北部工业城市。
“意大利国内的厌战情绪高涨,罢工和骚乱不断。这很好,但还不够,我们需要让这种混乱变得更加…不可控,更加有利于我们的战略目标。”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