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他总觉得,布偶的眼睛在动,正幽幽地盯着他。
那天夜里,产妇还是没抢救过来。老太太抱着布偶,坐在产房门口哭,哭声像刀子一样割人。爷爷看着她怀里的布偶,突然想起那个带血的小孩——他是不是知道产妇会出事,所以才来告诉他?
这个念头刚冒出来,就被他压下去了。太荒唐了,怎么可能。
可从那以后,只要产房里有产妇难产,那个小孩就会在夜里出现在爷爷的值班室。
他从不说话,就站在门口,仰着头看爷爷,脸上带着血。有时候指一指产房,有时候什么都不做,看一会儿就走。
他走了之后,产房里不是生了,就是......没了。
爷爷开始害怕值夜班,害怕看到那个小孩。他试着跟别的医生说,可没人信他,都说他是老了,记性不好,出现了幻觉。
只有小周,每次爷爷提起那个小孩,她都会脸色发白,说她也偶尔能听见桌底下有哭声。
1975年,县医院盖了新楼,产房搬到了三楼,离爷爷的值班室远了。那个小孩再也没出现过,桌底下的哭声也消失了。爷爷以为,这事总算过去了。
直到那年冬天,他值最后一个夜班——再过半年,他就要退休了。
半夜三点多,外面下起了雪,簌簌的,把整个医院都盖得白茫茫的。爷爷趴在桌上打盹,突然被一阵声弄醒了。
跟以前一样,是桌底下传来的,像有人在刮木头。
爷爷的心脏猛地一缩,慢慢掀开桌布。
那个布偶,红棉袄蓝裤子的那个,正坐在他的解放鞋上,脸上的黑线眼睛,黑得像两个洞。
它怎么会在这里?老太太早就跟着儿子去了外地,这个布偶,应该早就被带走了才对。
爷爷伸出手,想去拿布偶。这次,布偶没躲。他的指尖碰到红棉袄,一股熟悉的寒意顺着指尖爬上来,冻得他一哆嗦。
布偶的背后,好像沾着什么东西,硬硬的。爷爷把它翻过来,看见上面缝着一张小纸条,用毛笔写着三个字:救救我。
字迹歪歪扭扭的,像小孩写的。
爷爷的心跳得像要炸开。这是谁写的?
就在这时,门口传来的脚步声。
他猛地抬头,看见那个小孩站在门口。
还是三四岁的样子,穿件洗得发白的小褂子,脸上沾着血。只是这次,他的眼睛里好像有了泪水,亮晶晶的,看着爷爷,带着股说不出的委屈。
你......你又来了?爷爷的声音发颤。他发现,这小孩好像比以前长大了点,个子高了些,只是脸上的血,看着更吓人了。
小孩没说话,抬起手,指向三楼的方向——新的产房在三楼。
楼上有产妇?爷爷问。
小孩点点头,眼睛里的泪水掉了下来,滴在地上,像血珠。
爷爷赶紧站起来,抓起听诊器就往三楼跑。跑到楼梯口时,正好碰见小周,她现在已经是护士长了,头发里掺了几根白丝。
陈医生,您去哪?小周问。
三楼产房!是不是有产妇难产?爷爷喘着气问。
小周愣了一下:是啊,您怎么知道?刚送上来的,胎位不正,情况不太好......
爷爷没说话,往三楼跑。产房里果然一片忙乱,医生护士围着手术台,产妇的哭喊声越来越弱。
怎么样?爷爷冲过去问。
主刀医生满头大汗:胎心越来越弱了,产妇也快没劲了!
爷爷看着手术台上的产妇,突然想起那个小孩的眼神,想起布偶背后的救救我。他深吸一口气,走到手术台边:让我试试。
他以前在部队学过一套胎位矫正手法,风险大,但有时候能救命。主刀医生犹豫了一下,点了点头。
爷爷的手有点抖,但动作很稳。他按照手法,一点点调整胎儿的位置。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产房里静得能听见自己的心跳。
突然,产妇发出一阵痛呼,紧接着是医生的大喊:出来了!头出来了!
婴儿的啼哭声响起,响亮得很,像小喇叭似的。
爷爷松了口气,往后退了两步,后背全是冷汗。
小周走过来,递给他一块毛巾:陈医生,您真厉害!刚才太险了。
爷爷接过毛巾,擦了擦汗,心里却想着那个小孩。他往门口看了一眼,没看见人。
回到值班室时,天已经亮了。雪停了,阳光透过窗户照进来,暖融融的。爷爷掀开桌布,布偶不见了,桌底下空荡荡的,只有墙角的薄霜,已经化了,留下一小片水渍。
地上没有带血的脚印,也没有小孩的影子。
好像什么都没发生过。
爷爷退休那天,小周请他在医院门口的小饭馆吃饭。喝了点酒,爷爷的话多了起来,又提起了那个小孩。
护士长,你说,那到底是什么东西?爷爷问,眼睛有点红。
小周沉默了一会儿,叹了口气:陈医生,其实......我也见过。
爷爷愣住了。
就在您退休前那个夜班,小周的声音很轻,您往三楼跑的时候,我看见那个小孩站在楼梯口,看着您的背影。他手里拿着那个布偶,红棉袄蓝裤子的那个。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