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灯的火苗在木墩上安静地跳跃,将老周头沟壑纵横的侧脸映照得明暗不定。灶膛里的余烬散发出最后一点微弱的暖意,混杂着野菜粗粮糊糊在锅里翻滚的、带着焦糊和土腥的原始气味。但这简陋的土屋里,最吸引阿宁和王浩的,并非即将入口的食物,而是那盏昏黄油灯下,随着老周头枯瘦手指翻动而沙沙作响的、泛黄发脆的《墟界仙踪》书页。
昨晚关于“清气”、“浊气”、“开灵”、“炼体”和“符纹”的讲述,如同在无边黑暗的荒漠中点亮的第一缕微光,虽微弱,却清晰地勾勒出了一条前所未见的路径。此刻,两个少年的心如同被无形的线牵引着,紧紧系在那本承载着神秘的古旧书册上。
老周头没有立刻讲述新的内容。他端起灶台上那个缺口的粗陶碗,里面是浑浊的凉水,喝了一口,喉咙里发出咕噜的声响,仿佛在润泽即将开启宏大篇章的喉咙。昏黄的光线下,他浑浊的眼睛扫过膝上翻开的书页,目光深邃,仿佛穿透了脆弱的纸张,看到了更加浩瀚遥远的景象。
“炼体九重,筋骨强健,力逾千斤,不过……”他放下陶碗,声音恢复了沙哑低沉,却带着一种说书人特有的、引人入胜的韵律,“不过是凡俗武夫的顶峰罢了。”他刻意停顿了一下,浑浊的目光如同实质般落在阿宁和王浩充满渴求的脸上。
“真正的修行之路,始于‘炼气’。”
“炼气!”阿宁忍不住低呼出声,眼睛亮得惊人。这个词本身就带着一种超凡脱俗的缥缈感。
“嗯。”老周头微微颔首,枯瘦的手指在书页上某个极其简单的、代表人体盘坐姿态的涂鸦图案旁边缓缓划过,“开灵之后,引气入体。引的,便是那游离于天地之间,稀薄却无处不在的‘清气’。引气入体,非是蛮力强灌,需心神守一,意念沉凝,如同在狂风之中,捕捉一缕最精纯的微风,将其引入体内特定的脉络——‘经脉’之中。”
他的声音低沉而清晰,每一个字都如同在描绘一幅精密的画卷:“引气入体,循经脉游走,初如涓涓细流,冲刷体内积年的‘浊气’污垢。此过程痛苦异常,如同刮骨洗髓,非大毅力者难以坚持。随清气流转,渐次充盈四肢百骸,最终汇聚于脐下三寸之地——‘气海丹田’。”
“气海丹田?”王浩下意识地摸了摸自己的小腹位置,破碎镜片后的眼神充满了探索的狂热,“就是……储存力量的地方?”
“是容器,也是熔炉。”老周头纠正道,浑浊的眼中闪过一丝精光,“清气入丹田,需以意念反复淬炼、压缩、提纯,祛除其中杂质,化气为‘元’,此乃‘炼气化元’!炼气期分九层,每进一层,丹田元力便浑厚一分,对天地清气的感应与掌控亦强一分。炼气一层,或可身轻如燕,步履生风;炼气三层,元力外放,可隔空摄物;炼气六层,元力护体,寻常刀剑难伤分毫;炼气九层大圆满……”他刻意拖长了语调,昏黄的灯光下,那张布满皱纹的脸上仿佛也带上了一丝神往,“元力澎湃如溪流奔涌,已非凡俗!”
身轻如燕!隔空摄物!刀剑难伤!阿宁听得呼吸急促,仿佛自己体内也有一股热流在奔涌。王浩则紧锁眉头,努力理解着“炼气化元”、“元力”这些全新的概念,将其与物理学的能量转化、压缩储存联系起来。
“然,炼气终究是根基浅薄。”老周头话锋一转,语气带上了一丝凝重,“丹田元力,如同无根浮萍,散则易,聚则难。欲求长生久视,窥得大道门径,便需筑就‘道基’!”
“筑基!”王浩脱口而出,这个词在无数仙侠小说里都代表着真正的登堂入室。
“不错。”老周头枯瘦的手指重重地点在书页上那个代表丹田的位置,仿佛要将其戳穿,“炼气九层大圆满,元力充盈如潮,已至瓶颈。此时,需以大毅力、大智慧,引澎湃元力,沟通天地间一缕更加精纯、更加凝练的‘先天清气’!以此先天清气为引,以自身元力为砖石,于气海丹田之中,筑就一座坚不可摧、浑然天成的‘道台’!此乃‘筑基’!”
他描述得极其形象,阿宁仿佛看到自己丹田里,元力如同沸腾的岩浆,在某种神秘力量的引导下,轰然筑起一座巍峨的高台!一种难以言喻的厚重、稳固感油然而生。
“筑基成功,道台稳固,元力化液,凝练精纯,流转不息,生生不绝!至此,方算真正踏入了修行门槛,寿元陡增,法力初显,可御使符纹之力如臂使指,施展小神通术法,开山碎石亦非难事!”老周头的声音带着一种对更高境界的敬畏,“筑基修士,在落尘镇这等地方,已是传说般的存在,足以坐镇一方小城!”
寿元陡增!法力初显!开山碎石!阿宁和王浩听得心潮澎湃,仿佛看到了一个全新的、充满力量与可能的世界在眼前徐徐展开。
“筑基之后……”老周头浑浊的目光变得更加悠远,仿佛穿透了低矮的土墙,望向了更加浩瀚缥缈的所在,“道台之上,元力之液澎湃如海,精纯凝练已至极点。需引天地间至精至纯的清浊二气,于道台之巅,以自身神魂为火,以元力精华为材,千锤百炼,反复凝练……”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