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打那日杨老爹和陈老将军这两位“重量级老农”亲手将菜种和秧苗栽下,后院那座小小的玻璃暖棚,便成了杨家上下新的焦点,牵动着全家老小的心。
每天清晨,天还没大亮,颜氏起床第一件事,不再是先去灶房,而是裹紧衣服,蹑手蹑脚地先溜达到暖棚外,扒着门缝儿眯着眼往里瞧上一阵,看到里面那片新翻的泥土和依稀的绿意,这才心满意足地去张罗早饭。
杨老爹起来练功前,也必先绕到暖棚转一圈,背着手,像检阅士兵的将军,目光扫过每一寸土地,偶尔还会伸手进去感受一下温度,然后满意地点点头。
杨大江和杨大川兄弟俩练完功,汗都顾不上擦,也要绕到暖棚门口探头探脑看几眼。元娘和刘秀芝(她身子渐好,已能自如走动)更是时不时就结伴过来,对着那一点点冒头的绿色指指点点,脸上带着期盼的笑容。
而压力最大的,莫过于被舒玉正式任命为“暖棚总管”的周云。这位憨厚的汉子,如今把暖棚看得比自己的命根子还重。除了吃饭睡觉,几乎寸步不离地守在暖棚旁边搭起的小窝棚里。尤其是夜里,他几乎半个时辰就要爬起来一次,钻进暖棚,摸摸火墙的温度,看看炭火是否充足,小心翼翼地调整通风口。再看看墙上的简易温度计(是舒玉根据记忆,让钱师父用一根细竹管和自制的酒精捣鼓出来的粗糙玩意),记录下刻度。
不过十来天功夫,周云那张原本黝黑憨厚的脸,硬是熬出了两个浓重的黑眼圈,活脱脱像只成了精的熊猫。舒玉看得心疼,好几次劝他:“周叔叔,夜里不用起那么勤,火墙保温好,炭火添足能管两三个时辰呢!您这样身体熬坏了可不行!”
周贵却把脑袋摇得像拨浪鼓,一脸严肃:“小姐,这可不行!老爷和陈老将军亲手种下的苗,金贵着呢!万一夜里火灭了,或者温度没控好,冻着了苗,岂不是误了大事!没事,我撑得住!” 说着,还用力拍了拍胸脯,结果因为缺觉,拍完自己先晃了两下。
舒玉又是好笑又是无奈,知道劝不动,只得让厨房每天给他多准备些提神的热汤和扎实的肉食。
功夫不负有心人,也或许是两位老将军(虽然其中一个极其不专业)亲手种下的福气,更或许是这暖棚的设计确实精妙,温度湿度控制得宜。不过十来天,暖棚里已然是另一番生机勃勃的景象!
原本光秃秃的田垄上,青菜种子破土而出,探出了两片嫩绿可爱的子叶,密密麻麻,像给黑土地铺上了一层柔软的绿绒毯。那几株西红柿和地香泡儿的秧苗,更是铆足了劲儿往上窜,比刚种下时高了一大截,叶片舒展,绿意盎然,在透过玻璃顶棚洒下的暖阳里,仿佛镀上了一层金边,看着就让人心生欢喜,充满了希望!
“成了!真的成了!”
颜氏看着这片鲜亮的绿色,激动得眼圈都有些发红,“这大冷天的,屋里头还能长出这么水灵的青菜!真是好啊!”
杨老爹虽然没说什么,但背着手在暖棚里转了好几圈,嘴角那压抑不住的笑意,却泄露了他内心的激动和自豪。这可是在他(和陈老将军)亲手翻的地、种的苗基础上长出来的!
陈老将军更是得意得胡子都快翘到天上去了,指着那几株长势最好的西红柿苗,大言不惭地对杨老爹吹嘘:“瞧见没?怀玉!老子种的那几棵,长得最壮实!这就叫天赋异禀!”
杨老爹没好气地哼了一声,懒得戳穿他当初连坑都挖不利索的糗态。
暖棚的成功,证明了在冬季进行反季节种植的可行性。接下来,自然就是扩建的问题。
舒玉心里盘算着稳妥起见,提议道:“阿爷,阿奶,咱们这第一个暖棚算是试成功了。但扩建是不是不用太急?等这批西红柿和地香泡儿挂了果,看看收成如何,再大规模弄,更稳妥些。万一中间出了什么纰漏,也不至于白花太多银子。”
她主要是担心技术还不够成熟,万一扩建后管理跟不上,或者遇到什么意想不到的病害,投入太大,损失也大。其实也是心疼钱,扩建暖棚,琉璃(玻璃)是一大笔开销,虽然她能从空间“作弊”弄来,但一部分还是要真金白银去采购。
没想到,颜氏却一反平日精打细算的作风,大手一挥,脸上是前所未有的豪气:“嗐!怕啥?咱们现在又不是没银子!娴月楼那边的分红不说,光是咱们自家铺子、面饼作坊、窑场,还有跟齐家、陈家、刘家那合伙的进项,足够你嚯嚯了!
我看这暖棚好得很!地里的西红柿眼见着就过季了,娴月楼那边果酱和招牌菜的供应不能断。等这批挂果再建,怕是赶不上趟,中间青黄不接,损失更大。”
杨老爹也点了点头,嘶哑着声音道:“你阿奶说得在理。做事不能太求稳,看准了就得快。家里现在人手也足,银钱也宽裕,趁热打铁把摊子铺开,是好事。”
舒玉见阿爷阿奶都这么有信心,而且家里的经济状况确实今非昔比,便也不再坚持。确实,机会稍纵即逝,既然证明了可行,就该大胆投入。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